多款新能源车可在车外语音唤醒、打开车窗?实测

具体而言,即车辆不断电情况下,人在车窗外呼喊语音助手唤醒词,能够成功实现打开车窗等操作。这种情况下,可能存在安全风险。

客服:仅蔚来、小米明确承认可在车外唤醒

有媒体就此事咨询问界、智界、阿维塔汽车客服,不过客服均回应称人站在车外是无法唤醒语音助手的;另外,问界汽车客服表示,人在车外,如果是车主声音,则可以唤醒,但是其他人声音无法唤醒。

笔者也就此事咨询了比亚迪、蔚来汽车、理想汽车、小鹏汽车、极氪汽车、小米汽车和哪吒汽车客服,除了理想汽车外,其余几家客服都回应称,智能语音助手并没有类似“声纹识别”的功能,包括车主在内,都可以唤醒语音助手。

而理想汽车则告知车头条,理想的语音助手能够识别车主声音,其他人无法唤醒。

对于人在车外是否能够唤醒语音助手问题,只有蔚来汽车和小米汽车明确表示确实可以在车外唤醒,比亚迪汽车客服表示不清楚,需要车主亲自尝试。

其中,小米汽车解释称,如果车辆在没有断电且没有锁车情况下,是可以实现车外唤醒语音助手,并且进行一些基础操作;但是如果是没有断电但是锁车情况下,则能够唤醒但是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而蔚来汽车客服则表示,人在车外确实能够唤醒,如果担心有风险,一定要更改语音助手的唤醒词,不要使用默认唤醒词,这样只有车主才知道如何唤醒。

据了解,目前小米汽车、理想汽车、小鹏汽车等不支持修改唤醒词,小鹏汽车表示将会在未来OTA中增加该功能;而蔚来汽车、比亚迪、问界、智界、阿维塔以及极氪等均支持更改唤醒词。

博主测试:大量新势力皆能在车外唤醒语音助手,并可以打开车窗等

虽然大多数车企客服都给出“无法在车外唤醒智能语音助手”的回答,但很多博主测试结果显示,现在智能汽车的语音助手是能够在车外唤醒的,且都可以语音打开车窗、甚至后备箱。

来看一组不同博主对不同品牌的测试:

智己汽车

问界

理想汽车

小米汽车

理想汽车

小鹏汽车

蔚来汽车

极氪汽车

问界

测试结果显示,比亚迪、蔚来汽车、小米汽车、小鹏汽车、理想汽车、智己汽车、问界汽车等多个品牌电车,都能够在车外唤醒智能语音助手。

还有一位博主在测试比亚迪时,先将比亚迪语音助手的唤醒词更改为“小爱同学”,接着关上车门在车外,却仍然能以默认唤醒词“你好小迪”唤醒助手。

显然,博主们测试结果和几家车车企客服的回应多少有些出入。为了进一步验证此事,笔者也亲自用自己的车做了一轮简单测试。

亲测:比亚迪车外能够唤醒

笔者的车是2023款比亚迪唐Dmp,混动智能汽车,搭载小迪语音智能助手,唤醒词为“小迪”,测试过程如下:

首先,作为参照,在车辆没有断电情况下,车内可正常唤醒语音助手。

而如果车辆断电,则无法唤醒。

接着,测试正式开始。

笔者先尝试了车辆不断电,在主驾驶窗户外尝试唤醒语音助手;令人意外的是,竟然成功唤醒小迪,并且开启了主驾驶侧车窗。

测试中,笔者仅喊出“打开车窗”,但小迪语音助手能够识别到声音来自主驾位,自动打开主驾驶侧车窗。

笔者又同样在没断电情况下,在右后车门外尝试,结果也成功唤醒小迪,并且开启了右后排车窗。

除了开车窗外,笔者也成功在车外唤醒小迪,并且打开后备箱。

而如果断电后,在车外则无法唤醒小迪。

下一步,笔者尝试锁车不断电,看看是否能够实现车外唤醒语音助手。

同样,作为参考,在锁车但是不断电情况下,车内可以成功唤醒语音助手,并且执行操作。

而在锁车门不断电情况下,笔者在车外主驾驶侧也成功唤醒了语音助手,但是却无法执行操作,语音助手提示锁车情况下不能操作。

但这里需要额外强调一下,“不断电锁车”在车外尝试唤醒语音助手的操作,笔者仅成功一次,之后无论怎么尝试,都无法在锁车不断电情况下在车外成功唤醒语音助手。

最后,笔者也测试发现,比亚迪的语音助手唤醒词虽然能够自定义更改,但是更改后也依然可以用默认唤醒词唤醒。

确有安全风险,谨记及时锁车断电

测试结果显示,现在的智能电车确实能够被人在车外唤醒语音助手,并且实现一定操作。并且,多数汽车并没有所谓“声纹识别”功能,并不能指定某个人才能唤醒。

这么看的确存在一定风险,但是,笔者今天的测试过程其实并不容易:

首先,在车外唤醒语音助手,需要非常大的声音,而且必须紧贴着车玻璃。实际测试中,笔者稍微离远点,就完全无法唤醒。

而且即使紧贴着车玻璃,也未必能够一次就成功唤醒,需要尝试多次才行。

其次,语音助手只能实现一些不严重影响驾驶安全的操作。例如打开地图、车窗、天窗、后备箱(非驾驶时)、车机App互动等。像刹车、熄火、踩油门等操作无法实现。

为了尽可能避免安全风险,用户使用车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更改语音助手唤醒词,不要使用默认唤醒词;停放好车辆后,要确保车辆断电并锁车;如果需要在不断电情况下,在车内长时间等待,那么也务必记得锁车门。

对于车企来说,智能语音助手能够在车外被识别确实是一个“bug”,有必要考虑增加一些针对性的应对功能或者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