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深耕结硕果,边缘计算产业正在引爆
边缘计算是什么?
在几年前,这个问题很难有答案,甚至许多人对于边缘计算的概念都是一头雾水。但是伴随着智能化应用的普及与深入,边缘计算越来越为人熟知,甚至在工业制造、智能交通、数字能源、智慧城市等众多应用场景中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月初,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中国移动‘5G+E’网边融合技术峰会”上对于边缘计算应用技术与场景提出了10个问题,这也是他继两年前的“十问边缘计算”之后再一次对边缘计算表现出了公开关注。在邬院士看来,未来边云协同已经成为了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他甚至还列举了多个人脸识别、智慧城市的应用实例加以佐证。
这同样说明“边缘计算”已经今非昔比。早在2016年,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华为、英特尔、ARM和软通动力联合倡议发起的边缘计算产业联盟(Edge Computing Consortium,缩写为ECC)在北京正式成立,这也被整个行业看做是边缘计算兴起的重要标志。
如今ECC已经走过了4个春秋,时至今日,ECC构建了完整的技术平台、商业平台、产业营销平台,围绕5+1价值行业(运营商、工业制造、数字能源、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数字文娱)开展了积极探索,输出了10+本产业白皮书、构建了40+测试床、积累了30+标准/开源/技术合作等技术研究,并与包括AII/IEEE/ISA/CAA/IIC等20+主流的标准与产业组织实现战略合作,极大的促进了边缘计算产业的发展。
孕育全新生态,边缘计算发展正当时
边缘计算已经成为了OT、IT、CT发展的新趋势。来自权威分析机构Gartner的相关报告认为:随着数字业务的不断发展,75%的企业生成数据将会在传统的集中式数据中心或云端之外的位置创建并得到处理。而在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今天,边缘计算向行业、产业的纵深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并将在未来几年迎来爆炸性发展。
根据边缘计算产业联盟(ECC)发布的边缘计算2.0定义——边缘计算包括云边缘、边缘云和边缘网关三类落地形态;以“边云协同”和“边缘智能”为核心能力发展方向;软件平台需要考虑导入云理念、云架构、云技术,提供端到端实时、协同式智能、可信赖、可动态重置等能力;硬件平台需要考虑异构计算能力,如ARM、X86、GPU、NPU、FPGA 等。
这也是业内第一次从产业实践维度给出了清晰的边缘计算落地技术方向牵引,并从主要构成、核心内容、表现形态和软硬件生态等多个层面进行了阐述。这其中,硬件异构和软件云化的内容比较好理解,而包括“边云协同”和“边缘智能”等概念更是整个行业都在强调的重点。
唯一让人有些疑惑的可能就是“边缘云”与“云边缘”的区别。其实从名称就可以看出两者的不同——边缘云的重点在于边缘,强调了在边缘侧构建中小规模云服务能力,业务处理逻辑主要在边缘侧实现;而云边缘则强调了云,意味着云服务在边缘侧的延伸,业务处理逻辑主要在中心云实现。
“比如多接入边缘计算(MEC)、CDN等属于边缘云;而包括许多公有云的边缘服务则属于后者”,在谈到两者区别的时候,ECC需求与总体组主席、华为标准与产业发展部高级产业发展经理黄还青如是说。
ECC需求与总体组主席、华为标准与产业发展部高级产业发展经理 黄还青
IDC在2019年第三季度发布的数据报告中提到,2022年边缘计算市场规模有望达到67.2亿美元,如此巨大的市场必然会孕育自己的技术、架构和生态规则,而ECC发布的“边缘计算2.0定义”则明确了这种趋势的必然性。不难看出,边缘计算将会逐渐成为未来数字化转型的核心使能,成为OT/IT/CT产业链未来的主要产品研发和业务布局方向,拥抱边缘计算已经势在必行。
边缘计算随着行业数字化的深入而兴起,比云计算发展初期面临着更好的“天时地利人和”的机遇;但正如云计算发展了近20年才有了如今的成就一样,边缘计算走向成功还有不少的路要走。对此,黄还青的认识也非常清楚:“边缘计算近期的主要机会点集中在工业制造、数字能源、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数字文娱等行业,但细分的应用场景我们联盟也在联合会员伙伴积极探索中”。
其实最早边缘计算的出现就是为了解决云计算在“万物感知”、“万物互联”和“万物智能”场景下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实时性、带宽、安全、隐私等。这些问题在工业制造场景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得益于自动化流水线,工业制造在互联、智能、协作上的需求更为迫切,这也是为什么最初边缘计算的许多探索都在围绕制造业展开。
尤其是在云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想要实现对于设备的精细控制与管理,就必须借助于边缘计算的力量,需要在边缘侧实现设备的智能化和自主化,这样不仅解决了传统工业环境中的数据孤岛及业务协同的问题,也能够更好的支持柔性制造,并凭借着全新的技术形态实现业务模式、商业模式的创新。
智慧城市同样是边缘计算发挥价值的重要阵地。这一点每个普通人都能感受到——无处不在的摄像头在拍摄车辆违章的同时,也能够帮助天眼系统抓到犯罪分子;人脸识别已经深入交通领域,机场、火车站等安检设备,并能实现秒级响应;出行扫码已成为大家习以为常的操作,政府可以根据人流量变化实现更好的疫情管控。
除此之外,包括运营商、电力能源、云游戏等许多领域都有边缘计算的用武之地,比如中国移动就已经将边缘计算上升为公司战略与5G并列,推动中国移动未来从管道经营扩展到算力经营;而美国电信公司AT&T也将边缘计算定位其5G战略三大支柱之一,通过开源加快边缘计算生态建设和商用部署。
搭乘“新基建”春风,助力双循环,边缘计算未来可期
今年两会,“新基建”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由此也让“边缘计算”成为行业热词,不少权威分析机构也非常看好边缘计算对于未来新基建发展的推动作用。今年6月,毕马威在其发布的《5G边缘计算的价值机遇》报告中明确指出,工业化制造、互联医疗保健、智能运输、环境监控、游戏等五大行业在连接性、软件、硬件和服务领域的合并市场总值将超过5000亿美元,这也意味着边缘计算将面对毫不逊色于云计算的广阔市场。
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更是证明了边缘计算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创下,企业实施数字化的紧迫性从未如此强烈,而中国作为率先控制住疫情的国家已经在数字化的进程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线办公、在线教育等许多数字化应用都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由此也能看出边缘计算对于内循环经济的拉动作用。早在多年前,政府就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计划,旨在通过制造业的升级拉动经济转型与发展。而在今年3月,“新基建”的概念也被再度丰富,包括5G、边缘计算、物联网等等概念在内的结合同样是借助于新型IT手段实现数字化转型,拉动经济提升。
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是最早的“中国制造2025”还是如今的“新基建”,本质上都是希望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提升制造业乃至整个经济的活力,而如今边缘计算已经达到了这样的成效,许多行业在疫情下依然获得了不小的增长。即便今年疫情肆虐,但是以IT产业为代表的诸多产业经济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下滑,甚至在下半年实现了增长,这正是数字化带来的全新动能。
而边缘计算为工业制造带来的提升也会反所用于外循环方面。我们知道,尽管在全球制造业格局中,中国制造占据着较大的全球市场份额,但这仅针对中低端产业领域而言。对于附加值更高的产业链高端,中国制造始终竞争乏力。
不过在实现数字化之后,无论是生产效率、产品质量还是技术化含量,都相对于以往有了显著的提升,而这种能力也会对外实现输出,从原本的品种优势转换为品质优势、从成本优势转换为技术优势、从速度优势转变为质量优势,实现内外循环的共同提升。
从2016到2020,边缘计算历经多年的发展,在ECC的不懈努力下已经从最初的概念成为了如今具备可执行、可操作的行业热门技术,实现了从泛化概念到落地探索的跨越性发展,在新基建的助推下具备了更大的潜力与发展空间。在谈到产业发展的时候,黄还青表示ECC正在探索“边缘原生”、“算力网络”等围绕着边缘计算而产生的新技术的全新应用与实践,“未来1~2年是产业发展关键期,非常有可能形成相对完整的边缘计算的技术体系。”
边缘计算将向何处去?12月10日,边缘计算产业联盟(ECC)将在北京香格里拉饭店举行以“智联边云,共创产业新价值”为主题的2020边缘计算产业峰会(ECIS2020),届时将邀请来自全球的商业领袖、国际组织、政府机构、产业伙伴、学术大咖等各界专家一道,全方位探讨边缘计算技术发展趋势、展现边缘计算创新应用、聚合边缘计算产业生态、推动边缘计算产业快速发展,共同迈向新增长之路。
更多峰会资讯,请关注边缘计算产业联盟,点击微信下方峰会注册即可报名,欢迎莅临现场,共襄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