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村庄女力 宣扬家乡的特色

村庄女力迸发,受过训练的阿姨在为小学生们上课讲故事。(图/城乡发展基金会提供)

厦门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启动村落社区营造时,经常挖掘村庄里的「女力」,从大妈们身上找到亮点,进而带动年轻人参与,连大妈们带来的孙子辈,也跟着从小培养村落爱乡意识。

最早海沧区青礁村芦塘社启动乡村振兴时,社造员便创建「爱心妈妈团」,将年轻妈咪揪成团,一起为社区发展提供意见,共同努力;到了后来,其他村落的社区营造、乡村振兴,或者叫「开心婆婆」、「虹彩妹妹团」,名称不一,但女力必然是村中的标配。

杨姓社造员负责的村落当中,女性人口年龄层偏高,虹彩妹妹团的参与者年龄落在55至75岁间,其中还有些人不识字,虽然有手机,却只用来打电话,连传简讯都不会。

婆婆阿姨们上课中,努力学习当一个好导览员。(图/城乡发展基金会提供)

社造员从教导下载手机微信APP开始做起,「就当作老人大学的手机使用班」,协助建立帐号、指导用微信红包、充值话费(不用再跑去电信局充值),每个人挂好头像,让大家加入微信群。

有趣的事情来了,每当在群组里要宣布事情或者要@某人,必须先用文字发一遍,再用语音讲两遍,因为语音又要分为闽南语跟国语(大陆称普通话),如是者总共三次,才算完成。

学习使用手机的课程,彼此互相帮助。(图/城乡发展基金会提供)

但这些阿姨婆婆们,从此很喜欢揣着手机兜风,不管在巷口推车玩孙子,或者到杂货店前闲聊,一旦微信警示音响起,就纷纷掏出手机回话。社造员如果要找特定人士却等不到回话,用群呼方式,其他人会跑去帮忙叫人看手机。

不管是妈妈团、阿姨团或婆婆团,一旦引发她们对社区的向心力,迸发出来的力量势不可挡。每个星期参加乡村座谈会,晚上练腰鼓队或广场舞,学习导览课程或用手机拍影片,气势十足,还会把家里的年轻人拖出来帮忙。

妈妈婆婆晚间在村落广场练腰鼓,一切听鼓点行动。(图/城郷发展基金会提供)

厦门周边的村落有个特色,本地年轻人多半是白天进城区上班,下班就回家,于是家中老人要承担照顾第三代的责任。阿姨婆婆们参加课程时,小萝卜头就会被带来跟着上课,有时自成一团到田野间去放肆,有时跟着帮奶奶递纸笔。

村落开会寻找乡村代言人,阿姨们集思广益。(图/城乡发展基金会提供)

总结城乡基金会在村庄里释放女力的结果,这些阿姨婆婆们参与度高、有热诚,而且能拉动第二代、第三代参加活动,充满自信,很多大妈气场十足,面对来参访的外地人,总是能大声宣扬自己家乡的特色,乐意将村落的社区营造成果与外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