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新农人”邹明海:种出乡村振兴好味“稻”

【导语】家乡的味道,少不了金秋清甜的稻香。53岁的邹明海抱着“重闻儿时米饭香”的朴素愿望,回到家乡渌口区朱亭镇流转千亩农田种植水稻。他坚持施撒农家肥,引用天然水源灌溉,走出了一条绿色美味的乡村振兴“稻”路。

【正文】邹明海一番“排兵布阵”之后,农机手便驾驶着插秧机在田间来回穿梭,所到之处秧苗整齐划一。眼下正是“三夏”大忙时节,抓紧中稻播种的同时,还得做好早稻田间管理。来到朱亭镇政花村,山风拂过,十几公分高的早稻宛如碧波荡漾,景色宜人。

【正文】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除了天然水源,邹明海对肥料也十分讲究,每隔一段时间,他都要去养殖场和村民家收集牛、鸡、鸭等动物粪便,再加入水、稻草、秸秆,盖上薄膜堆肥发酵,四五十天后就成了上好的有机肥。

【正文】原生态种植水稻,胜在品质。喝山泉水、吃有机肥长大的水稻颗粒饱满、香甜柔软,深受北上广等城市消费者的青睐,同时也丰富了渌口区优质水稻市场。去年,邹明海卖出十几万斤“玉针香”优质米。

【正文】捧着金黄的稻谷,邹明海神情自豪,这是他辛勤耕耘6年的成果。2016年,邹明海回乡探亲,发现村里大部分青壮劳动力和他一样外出闯荡,大片农田撂荒,满目杂草的景象让邹明海心生不忍,于是决定返乡创业。2017年,邹明海放弃高薪工作,回到朱亭镇黄龙村流转了100多亩农田种植优质水稻“玉针香”,光是除草就花了半个月时间。作为种粮“门外汉”,邹明海只能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正文】随着补贴、技术、农资等各种保障政策红利叠加,邹明海拓荒的决心更加坚定。这几年,他先后流转了黄龙、福冲等6个村40多个村民小组的1300多亩地,采取企业式管理,吸纳80多位村民务工,每块农田都有责任人管理。普通劳动力一天的工资是150元,农机手则能拿到三四百元。去年一年,邹明海共支付给村民73万元工资。

【正文】邹明海想为家乡做的还不止于此,他计划流转更多土地,做好荒地复耕、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提高村民的收入,同时也吸引更多有能力、有担当的年轻人才投入家乡建设中。

记者丨苏婷 陈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