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结合旅游 千年羊皮筏子渡河回春
羊皮筏子作为黄河沿岸渡人载物的工具,已有上千年历史。制作工序包括选羊、剥皮、发酵、去毛、扎制、吹气等,制作技艺现已列入宁夏自治区级非遗项目。(蓝孝威摄)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宁夏作为沿黄河九省区中唯一全境属于黄河流域的省份,留下了丰富的黄河文化遗产。羊皮筏子作为黄河沿岸渡人载物的工具,已有上千年历史,自汉唐以来,上自青海,下自山东,黄河沿岸使用皮筏,经久不衰。旅游业兴起后,羊皮筏子成为热门的游玩体验项目。
「赏悦宁夏·非遗之旅」两岸暨香港新闻交流活动8至12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举行,深圳大学、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两岸暨香港的大学生与媒体,10日一起走访位于中卫市沙坡头景区,体验自治区级非遗项目:羊皮筏子和黄河婚礼。
「这么完整的羊皮是怎样扒下来的?」「皮囊充气为啥靠嘴吹?」「不到50公斤的羊皮筏子载重能达1吨?」面对游客七嘴八舌的疑问,景区解说员比手画脚的解释,羊皮筏子由皮囊和木制排架组成,十几个皮囊交错固定在排架上,载重可达1吨。
解说员表示,皮囊制作,包括选羊、剥皮、发酵、去毛、扎制、吹气和晾晒等多道工序。通常选取4年以上的肥壮公山羊,每只羊的净重都要超过20公斤。剔除头部和四肢,从后腿至尾部开口,手剥、拳捶,褪下整张皮。原皮需先后灌入盐水、香油,除臭的同时,还软化皮质、堵塞毛孔,经过晾晒颜色黄褐透明,羊皮富有弹性,之后才能确保充气不外泄。每个皮囊可耐用2至3年。
筏子也有大小之分,分为600个、460个皮胎的大型、360个皮胎的中型、330个皮胎的小型载货筏和13个皮胎组成的载人皮筏4种。特点是只能顺流而下,不能逆流而上。
居住在黄河沿岸的民众,早年因交通不便,羊皮筏子就成了婚礼嫁娶的「礼车」。迎娶仪式结束,新郎、新娘与双方家人、媒婆、乐手会搭上羊皮筏子,沿河吹奏热闹欢快的当地民谣。
随着一座座跨河大桥兴建,人们已很少靠着羊皮筏子摆渡。不过,近年来文创旅游业兴起,羊皮筏子又兴盛起来,游客一边乘着筏子在河道中悠闲漂荡,还可一边沈浸式观赏传统的黄河婚礼表演。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不仅创新旅游业态、丰富旅游体验,也为非遗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