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化是梦魇还是梦想?

(美联社)

黑海和台海近期风云日益吃紧,位居要冲的乌克兰和台湾面对强权压力,深恐丧失主权国家的独立与自主地位。「芬兰化」是它们面对的共同危机。何谓「芬兰化」?1979年的《纽约时报》解释是:「一种可悲的状态,弱小邻国畏于超级强权的武力和政治的无情藐视,而对自身主权做出耻辱和令人难堪的让步。」

美国与北约正为抢救乌克兰被「芬兰化」而焦头烂额。俄罗斯在乌克兰附近集结约10万重兵,作势入侵,北约深恐其故技重施。俄罗斯已在2014年并吞乌克兰的克里米亚,并支持乌东的分离主义者军备。莫斯科要求美国及北约保证,不会允许让乌克兰加入北约,并作出书面承诺,俄罗斯才会降低紧张情势。站在俄罗斯立场,却是对北约东扩忍无可忍,必须强烈反制才能保住安全缓冲空间。乌克兰若不能并入俄国,至少要芬兰化,不容成为外国威胁俄罗斯安全的帮凶。

在遥远的东方,日本海上自卫队和美军在冲绳以南海域进行联合军演。同日,39架解放军军机出现在台湾西南防空识别区,被认为是解放军对美日军演表达「不甘示弱的态度」。在美中战略对抗加剧的情势下,北京加紧对台军事施压,所要于台湾者远甚于芬兰化,而是完全统一。台湾的统独两派没有共同的愿景与语言,但「芬兰化」肯定是可以用来对话的政治术语。因为即使是统派,也不想生活在大陆现有的政治体制之下;独派鉴于军力不敌或是为了避免战火蹂躏,多不准备与中共大打一场独立战争。芬兰化提供南辕北辙的两方公投思考的模式。

芬兰模式指的是一个弱小国家服从一个强大邻国的政治意志,以保持主权及领土的完整。二战后,芬兰为了避免邻近强国苏联并吞,在国际事务上顺从苏联意见,并以自我检查消弭、压制国内反苏联声音。这套「以小事大」作法被讥为「芬兰化」,借以退而求其次,保住芬兰的独立国家地位。美国有学者在马英九政府时代提出「台湾芬兰化」一说,对台海两岸的低荡作了负面描述,并主张美国可以降低台湾在全球战略布局中的重要性。

芬兰在1948年与苏联签订了互助条约,苏联承诺保障及不侵犯芬兰的主权,但实际上芬兰被苏联控制。冷战期间,芬兰没加入北约,保持中立国的外交路线,维持独立主权。苏联解体后,芬兰加入欧盟后自主行事,但仍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维持不加入北约并与美国保持距离。美国历来不少官员与学者提出「台湾芬兰化」,主要目的不是主张放弃中华民国,而是希望美国能避免为了台湾而与中共爆发全面战争。一如冷战时代的芬兰,外交与国防政策偏向苏联立场,却又保持议会民主制度,被这些美国学者视为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

然而,在美中战略对抗激烈之后,台湾已成战略上不能沦丧之地,必须对美国亦步亦趋,所以要求标准远甚于芬兰。北京亦然,不以台湾芬兰化为已足。台湾的独派越来越不屑芬兰模式,统派也了然北京不会接受,所以已少有人再提台湾芬兰化主张。即便如此,一个相关各方主观意愿都不接受的模式,在因缘俱足之后,也不无可能成为各方妥协下的解决方案。所以,保持开放态度,保留一切可能性,或许不失为不得不然的善策。毕竟,在事过境迁之后,一个避之唯恐不及的梦魇,也许会成为求之不可得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