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俄乌战争周年 经济制裁为何雷声大雨点小

图为欧盟执委会主席范德赖恩15日在欧洲议会致词。(图/美联社)

欧盟27国22、23日连续开会,仍无法赶在24日俄乌战周年前达成第10波对俄制裁共识。一年来各方争辩制裁为何不如预期?关键在欧盟决策模式导致「雷声大雨点小」,而且这雨还下得很慢。

「制裁是一种慢性毒药,有点像砷,需要时间(发挥作用)。」欧洲联盟(European Union)对外事务高级代表波瑞尔(Josep Borrell)在15日回顾俄乌战争以来的欧盟因应政策时,提出这个比喻。

外界批评欧盟对俄制裁未见效,例如国际货币基金(IMF)甚至预估俄国今年经济成长可达0.3%,比欧盟中最大经济体德国的0.1%还高。

根据欧盟出版品办公室(Publications Off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6日发布的说帖,目前90%欧盟自俄进口的石油已遭禁、70%俄国金融体系的资产受制裁、1386人和171个实体机构被抵制往来。

欧盟在另一份报告分析双边贸易,显示俄国更依赖欧盟。例如俄国市场需求占欧盟总生产的0.7%,但欧盟需求则占俄国生产9.4%;欧盟依赖俄国10种产品,占总进口价值的0.2%,但俄国对欧盟820种产品有依赖,占俄国进口价值15%,而且其中7成很难分散来源。

换句话说,欧盟对俄国的经济影响力应该很大,那为何已连续9波制裁,发动战争且仍无意停止的俄国总统蒲亭(Vladimir Putin)却似乎「没在怕」?

主要原因是欧盟决策模式给了俄国余裕。欧盟执委会(European Commission)每一波制裁方案提出后,就会进入27个成员国的讨价还价期,让受制裁对象在真正定案、执行前能预作准备,包括俄国央行、银行和亲蒲亭的俄国富豪都有时间「搬钱」。

更别说欧盟自己还会订下缓冲期,例如去年6月宣布「年底前」全面禁止进口俄国石油,使俄国有半年时间寻找新买家,包括中国、印度、土耳其。

如同国际战略研究所(IISS)研究员夏吉纳(Maria Shagina)在欧洲政治新闻网站Politico采访中说:「(制裁)需要带来震惊反应,才能发挥最大效果、夺走目标对象的调适期。」

但欧盟外交政策必须经27国一致决定,很难让蒲亭震惊到措手不及。何况经济制裁本质是一把双面刃,许多国家想降低对自身经济冲击,于是成了「猪队友」。

匈牙利就是欧盟对俄政策的最大麻烦制造者。去年俄油禁令卡在匈牙利近一个月,直到匈牙利为自己争取到额外缓冲条件才同意。波兰等国提议制裁俄国核能国营企业Rosatom,也遭匈牙利反对。在俄国提供融资信用担保下,Rosatom将为匈牙利兴建2座核反应炉。

不过也有研究指出制裁有效。柏林智库「德国外交关系协会」(Germ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DGAP)的拉克兹(Andras Racz)等3位学者近期发表评论认为,制裁主要目标是弱化独裁者的战争机器,而非期待能立即停战。

他们主张,俄军这次战事不顺,与欧盟自2014年俄国入侵乌克兰的克里米亚(Crimea)后就施加制裁有关,包括法国与俄国2011年签约供应4艘西北风级(Mistral-class)突击舰的合约,便因欧盟制裁而取消。

拉克兹等认为,去年加码的国际制裁,也有效牵制俄军,包括H-100巡弋飞弹就无法取得来自台湾、荷兰、美国及瑞士的关键零组件。

至于俄国经济面,3位学者主张卢布汇率常随进口或出口制裁而升或贬,无法反映国民福祇或证实制裁效力,且如今俄国内部数据变得不透明;相对的,如耶鲁大学研究指出,约1千家西方企业撤离俄国,使得约1百万个工作职位消失,这种实质冲击才更值得佐证。

无论如何,欧盟集体制裁,仍会比欧洲各国自行其是有力量。

值得留意的是,前述欧盟分析报告另指出:「欧盟与中国在俄国主要贸易伙伴中具有高度互相取代性,这情况或许已经在发生。」

换言之,中国能够大幅抵消欧盟的制裁效果。那么趁着中国在外交上仍对欧盟有期待,欧盟能给中国更多压力吗?可惜以欧盟成员国的分岐,中国议题要达成共识恐怕更难。

给蒲亭的「慢性毒药」何时才能产生致命性,欧盟或许可以等,但乌克兰人还能再等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