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是一场传帮带

新华社长沙9月23日电 题:丰收是一场传帮带

新华社记者周勉

34岁的盐城小伙儿刘晓宇2023年来到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笔架山乡中塘村流转了2000亩耕地种植水稻。从去年亏损50万元,到今年预计能赚60万元,一年多时间里,他得到了当地农业专家、“新农人”朋友们的很多指导和帮助。

一个来自江苏的“90后”一下子流转这么多耕地,大家都好奇他究竟会怎么种粮,赫山区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薛华良就是其中之一。去年春耕,薛华良特意去刘晓宇的田里观察,发现小伙子过于理想化了:选择的品种理论产量很高但在赫山区从未有人种过,育秧环节采用的是最新的“3D打印”技术,准备的化肥农药全是国外品牌……

薛华良一开始没吭声,打算再看看刘晓宇的真实水平,结果发现他“真是个地地道道的外行”。育出来的秧苗数量严重不足、质量很差,处于生长期的禾苗被福寿螺大量啃食。2023年,刘晓宇的两季水稻亩产只有800多斤,不到当地平均水平的四成。

于是,实在看不下去的薛华良在今年春耕的时候出手相助了。他不仅手把手教刘晓宇选种、育种、施肥、除草、防虫,还不厌其烦地通过手机聊天软件为他答疑解惑、解读各种农业政策。

除了薛华良,刘晓宇在当地交到的一些年龄相仿的“新农人”朋友对他的帮助也很大,薛永强和俞聪就是其中两个。薛永强经营着一家农业科技公司,经常为刘晓宇提供社会化服务,常常带他去找其他种粮大户讨教学习。俞聪获得过益阳市“农青楷模”称号,今年晚稻插秧的时候,俞聪全程指导刘晓宇完成了插秧。

“今年早稻平均亩产有1300斤,预计晚稻亩产也能达到1000斤。”刘晓宇说,多亏了大家的传帮带,自己才能有这样的成长。

沅江市胭脂湖街道赤塘村村民梁佑权也有两位老师——来自胭脂湖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叶凯和来自中和农信农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刘阿龙,他俩一个提供公益性、基础性指导,一个提供市场化、个性化指导。

50岁的梁佑权先前从事装修行业,几年前才回乡种粮,很多农业知识和市场信息掌握起来有些吃力,两位“80后”老师隔三差五就会上门教学。叶凯主要负责田间管理指导、天气预报和病虫害分析以及一些技术推广,比如这几年湖南省大力推广的测土配方施肥,他就花了一周时间教老梁如何使用相关App。现在,老梁对自家耕地含有什么营养元素、缺少什么营养元素已经完全掌握。

现在市面上的农资种类让人眼花缭乱,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的刘阿龙就是老梁的农资“把关人”。他不仅熟悉不同农药化肥的效果、副作用,还能用科学合理的方式使用它们。“刘老师最让我佩服的一点是他可以根据禾苗、稻穗的外观就判断出水稻缺少哪些营养,然后再追肥打药,把产量‘抢’回来。”老梁说。

在两位老师的细心指导下,老梁进步明显。早晚两季水稻的平均亩产从最初的不到1600斤,如今稳定在2000斤。这对他们三个人来说,都是一张漂亮的成绩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