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某大学生感叹花了很多钱上民办本科,工作却找不到,引起共鸣

最近,表弟为方便求职面试,一直借住在我家里。我见他不面试,就在刷书,刷题,着实能感到一种迫切的焦虑。

我没问他什么,这个网络世界,应届生的状况到处都能刷到。

福建一位24届应届生发了个帖子,表示他已经碎了。似乎到了毕业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找不到工作,又花了父母不少钱。

这会儿,惭愧和焦虑齐发,他的破碎感,透过文字展现得淋漓尽致,引起了很多同龄人的共鸣。

毕业,会击碎很多嘴硬的大学生。不论前三年,他们过得有多嚣张,多么不可一世,多么自信,只要在毕业时,找不到工作,就会垮掉。

这种情况,是校园结节破裂带来的效果。

或许,大学生们在生活中,在网络世界,各种不屈不挠,但到了与现实生活对线时,就太虚弱了。

尤其是在父母用尽全力,为你闯荡社会氪金,而你却发现,你根本背负不起这种期许之时。

当初,天赋点就没点上,花的这些钱,倒不如存起来,还能让父母轻松点。

越想就越是后悔,越想就越是惭愧。最终,还是不敢告诉父母自己能力不足的真相。

坚持更像是逃避。

大家仔细看,这部分大学生的矛盾点是什么?

花了钱,一事无成。

读了四年大学,什么也没学会。

再直白点,花投资人的钱,玩儿了四年,现在没办法交代,面临清算,又想着能撑一天是一天。

我没有批评谁的意思,因为这些大学生已经给自己下过结论了。

这都是表面的,潜在的问题是什么?

这部分大学生自己不能自我指导,父母不能给予有效的意见和建议,找工作可能都不知道去做什么。

就连临时抱佛脚也不知道该抱啥。好不容易认真潜心努力了一下,找到的资料或许就没什么用。

倒不是说我有多厉害,是我觉得现实生活发展太快了。我光是翻到表弟看的一本出版于2022年,如何教人上岸互联网大厂的书,就感觉不太实用了。

这本书建议大学生们在正式就业前评估个人与工作的契合度,比如行业,公司的发展前景,岗位是否对口,团队文化是否合适,还有自己的个性之类的。不合适,就尽早止损。

一大堆的词汇集合在一起,看似很专业,可大家再仔细琢磨一下,是不是有的地方不太合理?

行业和公司的发展前景,应届大学生懂得如何看,从哪儿入手分析吗?

此前,培训行业如火如荼,师范生前景一片光明。我一个朋友辞职了租门脸房开培训班,当年就盈利。

谁会知道一纸禁令下了,培训行业就应声倒地?

因为没法判断,所以应届生都挤到名企的面前,想着公司大点,总能靠谱点吧?

新东方这么大,它能知道,它现在主要是直播带货吗?

OK,就算前面说的这个点有些牵强,那评估团队文化契合如何办?

面试看HR的表现吗?应届生敢在面试时多看面试官两眼吗?

我们作为应届大学生,进入公司,在试用期,发现公司文化和你不太契合,咱们就打包走人吗?

你敢不敢?

先不说能不能通过试用期考核,单是在试用期自主离职,伤害的就是自己:

一,没有赔偿;二,简历花了;三,应届生身份没了,社招没有经验,全无优势。

劝应届生在试用期离职,就是自伤800,与敌无害的建议。

所以我跟表弟说,如果他的第一份工作非常不幸运,管理复杂,人事关系理不清,熬也得熬过第一年。

不为其他,没有两把刷子,就别想着选择。至少,先把江湖规律摸透了。

作为新人,什么都不懂,就要硬闯两次,我不懂这样的书到底是助推年轻人上岸,还是给他们增加更多的烦恼。

搞不好,那些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们,读到的上岸攻略本就没什么用。

与其瞎琢磨,倒不如跟家里,你认识的人里,寻个你佩服的前辈,询问几句,反倒能生出许多不一样的思路,找到机会。

或许,有些大学生属实不太优秀,但不是无路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