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贸引千万陆人? 赖清德说梦话

(图/本报系资料照)

日昨民进党总统参选人赖清德称:「如果中国人可以来台做服务业,他们连鸡肉饭也可以开店。」并称100元的便当可能竞争杀价到80元,甚至于说可能引进5千万陆人,我不知道这是谁给他这样的讯息,经济部?或者竞选团队?或凭空想像?

事实上,2013年所签的两岸服贸协议并未开放大陆劳工,也没有开放投资移民。一般服务业或技术人员主管来台均有严格条件限制,除需具有相当学历经验,尚需提出在台雇用员工计划,且第1年只发1年多次入出境证,第2年要业绩达一定标准才能换证。换言之,开放陆资来台,不仅不会抢台湾人工作机会,还会增加国人就业机会。

2009年我方即已开放陆资来台,据统计到2014年3月太阳花运动时,共有517件投资,来台陆干约259人次,雇用台湾员工约9624人。目前以某陆资银行分行为例,来台陆干不到10人,但雇用本地员工约80人,台湾还可收到营业税及所得税,对台湾就业及税收均有助益。

其实服务业的开放不像货贸,货贸是直接降税,对于相关产业有立即冲击,但服务业的开放只是市场开放,对方会评估市场规模、竞争条件等,不见得就会大量涌至,例如我们在服贸协议前就已开放餐饮业来台,但当时来台有22件,迄2013年签署协议时因市场竞争激烈仅存活7家。

不仅如此,服贸同一个开放项目可以是有条件开放,例如家数限制、只能入股、不能控股、业务范围、地点也可限制。以旅行业为例,当时陆方对我们的开放没有家数限制,但我方限制陆方只能有3家。又如规定银行业第1年只能吸收法人存款,第2年开放吸收一定金额以上的自然人存款,或限制放款对象等。且陆资来台在协议有严格管理机制,包括事前审查及事后管理;对于有「独占」疑虑者可磋商,消除不公平竞争;若造成实质负面而影响者,可要求磋商。

总之服贸协议的开放其实是互利互惠,而事实上对方开放的项目比我方为多,由于大陆市场广大,台湾业者均跃跃欲试,部分行业也早已前往布局。例如美容业,尚未开放陆资来台,我方业者曼都已去大陆投资;且服务业有个特性就是「先占优势」,先进入市场者,容易建立品牌及商誉吸引消费者。

现在问题已不只是要不要重签,而是「两岸协议监督条例」能否尽快立法。当年太阳花运动的主要诉求是先有监督条例,民进党在2016年大选前也承诺尽速立法,但8年即将过去,此一条例尚未出行政院大门,民进党根本无意寻求协商解决问题,结果是不论经贸或人民交流均将受到影响,两岸关系只能停滞,人民只好自求多福。(作者为海峡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协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