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交通措施却酿新问题?消基会呼吁规画应更细腻
消基会指出,「行穿线退缩及增设行人庇护岛」是政府在改善行人安全方面的重要举措,原本的目的是减少行人事故,然而这些措施的实施效果并不如预期。(本报资料照片)
台湾交通环境一直遭国际诟病为「行人地狱」,行人安全存在重大隐忧,为此政府虽然提出政策希望翻转,但遭质疑不够全面;消费者文教基金会指出,部分改善措施的效果却未必如预期,反而引发了新的问题,呼吁政府应更加针对用路人的交通行为做宣导教育,提升用路人的风险认知,并加强道路设施的安全设计,确保人车能在更安全的环境中共存。
消基会引述交通部统计2024年上半年行人死亡肇因数据,车辆未依规定暂停让行人先行占比22.6%,而行人未依标志或标线穿越道路及未依号志或手势指挥(示)穿越道路共占比22.1%,其中超过一半、达52%的事故发生在路口,显示人车争道问题,以及行人对于正确交通行为的认识不足。
消基会指出,「行穿线退缩及增设行人庇护岛」是政府在改善行人安全方面的重要举措,原本的目的是减少行人事故,然而这些措施的实施效果并不如预期;以台中市为例,短短2个月内,仅在北区就发生16起汽车左转自撞行人庇护岛的事故,反映出行人庇护岛并未能有效达到保障行人安全的目的,反而成为了驾驶的新危险区域。
消基会说,行人庇护岛的设计原本是为了让行人在过马路时能够暂时避开车流,但这些设施在夜间或光线不佳的情况下缺乏明显的标示,使得驾驶者在行驶过程中容易忽视,尤其是左转车辆常因视线受阻,未能及时避让行人或其他障碍物,进而发生碰撞事故。
消基会建议,政府在行穿线退缩及增设行人庇护岛时,应加强对行人庇护岛的设计与标示,并增设反光条等可视性高的标识设施,提升其在夜间或光线不足时的可见性 `这样不仅能保障行人的安全,也能减少驾驶者因视线受阻而发生的意外。
此外,消基会认为行人风险认知与交通行为的教育也有泰加强;消基会表示,虽然已修法要求驾驶在行人穿越道、可供行人穿越之交叉路口等地方应暂停让行人先行通过,但不仅有行人边滑手机边过马路,甚至当救护车鸣笛要通过时仍有行人持续漫步在行人穿越道上,还有少数行人对于新法规的理解不足,误认为即使自己违规,驾驶也应无条件礼让行人。
消基会指出,政府主管机关应对目前行人正确的交通行为及违规认定应做更完整明确的定义及更积极的教育宣导,如此行人才有所依循,做出正确的判断,执法机关也才能以此为据对违规用路人进行开罚;另外也建议政府应推动行人在规画设计的行人空间如人行道及行穿线应尽量靠右行走,避免在行人在行人空间交通打结,这样可以减少行人停留在行穿线上的时间,从而提升安全性。
消基会强调,台湾的行人安全问题是一个多方面的挑战,涉及交通设施的规划设计、交通法规的订定与执行、用路人的风险认知等多个层面,只有当所有的用路人都能遵守交通规则、正确认知交通风险并有所预防,民众与政府共同努力,台湾的行人安全问题才能得到根本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