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到露草 鄱阳湖面积13天缩水逾1/4

受高温少雨天气等因素影响,鄱阳湖水位持续走低,浸泡在水中的明代古石桥「千眼桥」也现身湖底。(中新社)

受到今年持续晴热高温天气影响,大陆最大淡水湖鄱阳湖的水位持续走低,湖区水面面积在短短13天内就缩水超过1/4。截至7月15日上午9时,鄱阳湖标志性水文站星子站的水位降至13.08公尺,比多年同期偏低5公尺之多。在鄱阳湖余干县康山段通过航拍镜头更看到因水位走低、鄱阳湖航道变窄,往日宽阔的湖面露出滩涂和绿草。

大陆央视报导,受持续高温天气、上游来水减少等多重因素影响,鄱阳湖水位在今年6月30日涨至15.18公尺后,每天以10到20公厘的速度快速回落,湖区水面面积、容积也随之大幅缩减。

事实上,近年鄱阳湖的干旱已不是新鲜事,新旱年顶替旧旱年,不断成为陆媒报导中「1951年来最干旱的一年」。2022年鄱阳湖也因干旱天气,在40天缩水69%由湖变河,大片可通航水域消失,湖底的明代石桥更因此露出「庐山真面目」。

大陆方面也对鄱阳湖水位下降后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进行分析。首先水位下降导致湿地面积减少、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等生态问题。鄱阳湖是大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际重要湿地,也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大的洪泛区和调节器,在防洪、调节气候、净化水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据了解,鄱阳湖共有鸟类424种、鱼类162种、植物1000多种、两栖爬行动物76种,像是大陆一级保护动物白鹤、东方白鹳、黑鹳等,且因为湿地面积减少,也会导致水草与浮游生物减少等破坏水生态系统。

另外水位下降也会导致当地的渔业损失、旅游受阻、农业灌溉困难等经济问题。由于鄱阳湖也是大陆重要的渔业基地和水产品供应地,在淡水渔业占有重要地位。据统计,鄱阳湖每年可提供淡水鱼类约10万吨,占江西省淡水渔业总产量的4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