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水位降 明代千眼古桥露脸

鄱阳湖水位持续下降,湖底明代古桥现身。(取自新浪微博@中国气象科普)

花岗岩建造的千眼古桥长2930公尺。(取自新浪微博@中国气象科普)

随着鄱阳湖水位持续下降,丰水期浸泡在湖底的一座总长2930公尺、被誉为「中国最长的湖中石桥」显露真容。古石桥位于江西省都昌县宝乡蒋公岭附近水域,始建于明代,桥身全部花岗石制成,松木大柱立于湖泥中支撑桥面,桥面宽0.8公尺左右,泄洪孔共983个,故得名为「千眼桥」,也叫「千孔桥」。

都昌县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这座古桥建于明思宗崇祯四年、西元1631年,全长2657公尺,有949个墩,948个孔,是都昌县通往星子县(现庐山市)两岸的必经之路。千眼桥建成之前,两岸百姓往来,涨水时可以渡船,枯水期时则只能靠淌水踏泥通过。

虽然这座桥长年浸泡鄱阳湖水里,但当鄱阳湖的水位低于10.5公尺时,千眼桥就会露出水面。为了保护千眼桥,2016年江西省文化厅财政厅拨了90万元人民币(约新台币394.65万元)的专项经费,对千眼桥进行了全面整修,恢复桥的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