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创科·新势力④|巧捷力创始人郭嘉威:技术商业化应用的收获远超学术研究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张伟泽 香港报道
两只灵巧的机械手臂从内镜中探出,在离体组织的目标“病灶”上灵巧地操作,其中一个机械臂上的钳子将组织固定,而另一个机械臂上的电刀灵活地对组织进行切割剥离。几分钟时间,一块不及指甲盖大小的人工肿瘤就从猪膀胱上切除——这是记者在巧捷力实验室所观察到的景象。
巧捷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在香港孵化的创新科技企业,专注研发全球技术领先的全柔性内镜手术机器人系统。今年3月,巧捷力完成A+轮融资,募资1000万美元,主要用于海外FDA以及中国内地NMPA的相关审批和认证。
根据千际投行发布的《2024年中国手术机器人行业研究报告》,我国手术机器人企业发展滞后国际先进水平10年左右。当前该行业正处于从企业与高校、医院联合开发到企业主导产业化的过渡阶段,已经形成明显的产学研医相结合的特征。头部企业的手术机器人产品多由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而来,而巧捷力的孵化过程就正属于此种类型。
机缘巧合的创业路
巧捷力的创立源于一次偶然的相遇,也正是这次相遇让郭嘉威和许嘉铭这两位巧捷力创始人的命运齿轮开始转动。
郭嘉威博士目前是香港中文大学机械和自动化工程系的教授。做学术出身的郭嘉威并不满足于在实验室中发表论文,他认为科技只有获得最终应用才能够真正实现技术的价值。“要将技术进行商业化运用,需要面对更多挑战,在这个过程中的收获比起写作学术文章更多,且更为有趣。在这个过程中,我可以突破自己,跳出comfort zone(舒适圈)。”郭嘉威这样解释自己创办巧捷力的初衷。
郭嘉威有技术商业化的梦想,但也深知技术转化过程中的重重困难。公司发展过程中的运营、财务管理以及产品营销等事项都需要有专才来协调把控,而许嘉铭便是最佳的人选。
一次机缘巧合,郭嘉威的好友、香港大学商学院客席讲师许嘉铭到实验室参观。拥有商业背景的许嘉铭在参观的过程中敏锐地发现,郭嘉威实验室中的研究极具商业价值。“香港的18A医疗企业上市制度掀起了金融界投资生物科技公司的热潮,我对此也有关注,我在参观的时候发现,这项技术实际上比很多18A上市公司的技术都要成熟,有很大的商业潜力。”许嘉铭表示。
两人一拍即合,于是在2021年创办巧捷力医疗科技。在团队中,郭嘉威与许嘉铭两人各自的专业背景形成了完美的互补,郭嘉威作为公司董事,负责技术研发方面的把控,而许嘉铭则负责企业融资以及日常企业管理,在公司中担任首席财务官。
从高校研究到产品商业化并非一帆风顺,郭嘉威表示,对于一个新企业和新产品而言,融资以及产品推广是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难题。
除了要完成技术开发以外,巧捷力与医院的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医疗器械并不是简单的售卖,还需要包教包学包会。”郭嘉威形容,新设备的测试就像是一幕舞台剧,除了外科医生这个主演之外,还需要培训其背后的医疗团队,让他们也能够适应新设备。
经过三年的发展,巧捷力目前在香港和广州都设立了研发和生产团队,其中香港科学园的研发中心专注于机器人系统技术的研究和迭代,而广州的团队则专门负责生产以及NMPA(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相关申请和认证工作。
微创手术市场广阔
根据论文《2022年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分析》,2022年全国新发恶性肿瘤估计为482.47万例,其中消化道肿瘤呈现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消化道的癌症一直是隐性的健康杀手,相比其他癌症而言,消化道癌症有较完整的演化周期。因此如果能够在癌症早期进行妥善处理,病人的治疗效果会更为理想,一定程度上能够“治愈”癌症。
内窥镜手术是经人体自然腔道进行早期诊疗的重要手段,临床需求量大。就中国而言,每年消化道和膀胱肿瘤切除手术加起来就超过570万例。
受技术发展、使用成本等因素制约,国产手术机器人产业化水平仍然较低。腔镜机器人在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中占比最大,占整体市场的74.9%,其次为骨科机器人(10%)及经皮穿刺机器人(4.9%)。而自然腔道手术机器人这一细分领域,涉及的核心技术壁垒极高。因此,目前自然腔道手术机器人市场几乎一片空白,全柔性或是可兼容通用内镜的系统更是几乎没有。
据开源证券研究所发布的2015-2026年不同种类手术机器人占比情况报告,中国自然腔道手术机器人市场占比将快速扩大。
巧捷力的核心技术在2014年开始研发,并在2014到2021年的多年间不断迭代升级。产品核心的全柔性机械臂最小直径小于2.8mm,要胜过目前市面上主流的刚性机械臂以及半柔性结构机械臂4-5mm的尺寸。从2021年研发出第一款原型机起,巧捷力已经完成多次活体动物和大体测试。截止到目前,公司已经完成了第三代产品的研发。
在经过四年的产品研发和临床前测试后,2024年下半年,巧捷力将在香港开启首次人体试验。该手术机器人系统预计在2025年通过FDA认证后开展海外销售,并预计在2027年通过NMPA审批,开始在内地销售和应用。
独特之处
内窥镜是用于检查的工具。不过随着临床医疗设备不断发展,目前内窥镜除检查之外也可以进行手术。但内窥镜的器械通道细长狭窄,在市面上能配合手术操作的工具十分有限且简陋,在手术过程中器械的灵活度较低,医生需要不断调整内镜末端镜头来对肿瘤进行切割。
由于手术操作难度大,相关器械培训的时间成本极高,因此熟悉相关器械的医生数量有限。而传统的操作方法需要较长的操作时间,为了防止麻醉时间增加对患者带来不必要的风险,每次能够切除的肿瘤数量有限,也增加了患者的时间成本和费用支出。
针对这些痛点和难点,巧捷力做了针对性的改进,其产品在操作上更为直观和方便,且器械更为灵活高效,扩大了传统内窥镜下可以实现的手术范围。降低手术难度的同时,还可以优化医生的学习曲线,让年轻医生在更短时间内掌握相关手术方式,使更多病人可以受益。
针对自然腔道狭小环境限制手术机器人尺寸的难点,巧捷力的内镜手术机器人可以通过一对全柔性“触手”,在人体狭窄的解剖结构中完成细致的双臂手术。这一对“触手”中,其中一根用于固定和牵引,而另外一根则可以使用电刀切除肿瘤,大大降低手术的操作难度。此外,其全柔性机械臂直径大小设计也可以针对手术类别调整,能够应用到任何常规内镜手术中,具有通用性。
同时,巧捷力系统兼备多种操控模式。考虑到医生不同的操作习惯,系统配置了几种操作模式,使医生能自主选择,舒适直观地操控器械,降低操作手术的复杂程度和难度,进一步推动设备落地于更多的科室及应用场景。
除了操作上的便利,巧捷力的手术机器人在使用成本上也有优势。该机器人系统可以无缝兼容各类商用内窥镜,使其应用成本远低于市面上的腹腔镜机器人系统,售价仅为后者的10%。
许嘉铭指出,巧捷力之所以能在三年内迅速赢得资本青睐并成功融资,关键在于两方面:一是投资者对自然腔道柔性机器人广阔市场潜力的认可,二是巧捷力能够有效兼容医院现有的设备系统,实现成本节约。
许嘉铭认为,通过内窥镜进行手术,可以经由人体的自然腔道进入体内,对人体的伤害较小,是未来手术的发展方向。而巧捷力独创的全柔性机械臂细长、灵活,能与内窥镜直接兼容配合,对大肠、食道、膀胱等多个极具操作难度的人体部位进行高效的肿瘤切割。该手术机械臂打破了目前手术机械臂的技术瓶颈,有极高的拓展可能性,应用场景广泛,未来发展市场广阔。
针对未来巧捷力的发展,郭嘉威表示,将来会考虑继续研发一些针对其他人体自然腔道的柔性机器人,让柔性机器人可以应用于更多科室。利用机器人进行手术,可以降低操作难度,使更多的年轻医生更快掌握相关术式,补充医生人才缺口;提高医生工作效率,让更多患者能够更早接受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