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马可·波罗遗产启迪中意交往

参考消息网8月15日报道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8月11日刊发题为《马可·波罗和利玛窦能给今天的中国和意大利带来什么启示?》的文章,作者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学者王格睿。文章编译如下:

这一切都始于700多年前,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开始了传奇的中国之旅。他笔下的中国城市生活、繁荣的商业、便捷的交通系统和复杂的社会结构激发了欧洲人的想象力,也启发了像克里斯托弗·哥伦布这样的探险家。

上个月,意大利总理焦尔吉娅·梅洛尼踏上中国的土地,旨在让两国关系复兴。这次访问标志着对两国关系和经济合作的重大重新评估。

两国领导人在对话中回顾了中意深厚的历史渊源。双方认识到,文化交流不是遗迹,而是合作的基础。

马可·波罗的遗产延续了几个世纪。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画家郎世宁也因对中意关系的贡献而受到褒扬。

利玛窦于16世纪抵达中国。他身穿儒服,学习中国文学和哲学。他赢得徐光启和李贽等文人的钦佩,并将欧洲的几何、天文学和机械钟表引入中国。他的经历表明,真诚的接触和相互尊重可以促进文化之间深刻而持久的联系。

18世纪,郎世宁被征召到清朝朝廷。他学习中国画,与中国艺术家合作,并将中国传统审美与意大利明暗技法相结合。这些历史交流为现代外交奠定丰厚的文化基础,并提供重要借鉴。

外交官可以从马可·波罗、利玛窦和郎世宁的事迹中汲取灵感,建立跨文化的相互理解。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各国应对复杂问题,如贸易争端和不同的政治制度。

梅洛尼的访问不仅是一种平衡之举,也是一项战略举措。意大利并不是在拿它与西方盟友的关系冒险,而是把自己定位为东西方之间的桥梁。这种做法可以为意大利乃至更广泛的欧盟带来更大的外交影响力和经济机会。

虽然意大利和中国表达了不同的观点,但进行建设性对话的意愿表明两国致力于寻找共同点。

梅洛尼的中国之行促成一项为期三年的行动计划。中国提出在船舶制造、航空航天、新能源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开展合作。这反映了中意关系的务实态度。两国似乎都认识到,合作与竞争可以共存。欧盟和中国应该脱钩或不能合作的说法正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

在中国和意大利共同纪念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之际,文化和艺术在促进关系方面的力量通过最近的展览得到体现。例如,威尼斯总督府正在举办的“马可·波罗的世界”展览提醒人们,文化交流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可以弥合差距。

在各国处理复杂的经济和政治关系时,共同的文化经验也能建立持久纽带,为合作开辟新途径。国际关系未必要简单归结为军事和经济实力之争。外交可以是多方面的,也包括艺术、科学、哲学和人际关系。各国可以利用丰富的文化纽带、注重互利共赢的经济合作,建立既符合本国利益也有利于全球稳定、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编译/冯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