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年级当家」时代来了!重新设计你的百岁人生
重训不是小鲜肉的专利!近年,「高年级生」涌入健身房,不是秀肌肉而是拚健康,为更长的人生做好准备。(图右一为本文提到的罗南湖爷爷)(图/远见提供)
超高龄社会来袭!全球长寿研究权威指出,今日出生在已开发国家的儿童,每两位就有一位可活到100岁。当长命百岁不再稀奇,多数人可能活得比想像更久,但,你准备好了吗?
三年倒数计时!2026年,台湾即将进入「超高龄社会」,届时将有超过20%、486.4万人口,是65岁以上的高龄者。2050年,高龄者将达到766万人的最高峰;届时,台湾每三人就有一人是长辈。
(图/远见提供)
(图/远见提供)
然而,这批法规上定义的「老人」,却正在颠覆大家对「老」的认知,也悄悄重塑各行各业的消费地景。例如,过去被贴上「年轻限定」标签的健身房,近年纷纷涌入银发族群。
持续创下高温纪录的酷暑中,来到台北八德路上的阳光活力中心,83岁的罗南湖正在重训。他在教练的辅助下,进行看来有点难度的「火星杠深蹲」,以肩颈扛着安全杠的方式,上下操练后背肌群。
三年来,每周至少来一次的罗爷爷,靠着重训把自己从忧郁谷底拉起,还纾解了多年肩颈、腰椎病痛。
「你觉得我几岁?」罗爷爷总爱请初认识的朋友猜一猜,若是猜的小,他就得意公布自己的「高龄」,让对方吓一跳。他用行动证明,重训不是小鲜肉的专利。在新庄拥有塑胶制品公司,身为创业老董的他,三年来已招呼近十位亲友来运动,健身房交谊区不时可看到几位「老头家」活动后,一起喝咖啡的身影。
「人在天堂,钱在银行,这才是人生的悲哀啦!」他笑说,年轻人来健身房是为了秀肌肉,他们是为了拚健康,老友们相约要一起活到100岁。
百岁人生上映中!全球比一比,台湾老最快
其实,「百岁人生」不是奢愿,已在全球上映中!许多先进国家民众正迈向100岁。
「今日出生在已开发国家的儿童,每两位就有一位可活到100岁!」全球长寿研究权威、英国伦敦商学院教授史考特(Andrew J. Scott)接受《远见》专访时指出,近一个世纪以来人类平均余命大幅成长,每十年就增长2~3岁。而且,超过100岁的人口族群,已是成长最快的人口统计群组。
这现象也证诸台湾。依照国发会人口推估系统,2022至2027年的高龄人口,整体将成长73.27%,但百岁以上人数会翻涨15倍;70岁以下的各年龄群则全面负成长。
再把视野投向世界,全球平均寿命已超过70岁。根据联合国最新出版的2022年版全球人口展望报告,2019年的全球平均寿命达72.8岁,比1990年多了将近九岁;预计到2050年,全球平均寿命可达77.2。
此份报告也指出,不管在数量或比例上,全球的65岁以上高龄人口都大幅增长。
目前全球高龄人口比率约10%,到了2050年将是16%。届时,全球高龄人口会相当于12岁以下儿童的总人口。也就是说,30年内,全球高龄人口平均值将跨过14%的门槛,整个地球村将是一个高龄社会。
已跨过高龄人口20%比率、进入超高龄社会的国家,包括日本、德国、法国、义大利、芬兰、瑞典等国。从2019年的联合国高龄人口报告可发现,亚洲四小龙老化速度最快。除了日本已于2005年迈入超高龄社会,2019~2050年间,全球老化速度最快的前三名就是南韩、新加坡与台湾。
(图/远见提供)
其实,台湾老得比日本更快。日本从高龄社会(65岁以上人口占比14%)到超高龄社会(逾20%)花了11年,但台湾却只8年。预估日本迈向极高龄社会(28%)约需16年,但台湾只需10年。
再对照南韩。生育率更低的南韩可能早一步,在2025年就迈入超高龄社会。南韩又赢台湾,这次赢在老化速度,台湾可以输得不介意吗?
恐怕我们没有放松的本钱,因为台湾的生育率也是全球吊车尾,2022年是0.87、持续创历史新低。早在2020年,台湾人口就已呈现负成长、进入「生不如死」的死亡交叉。
(图/远见提供)
根据国发会人口推估系统,2045年会比2022年减少近200万人;其中,高龄人口将多出325万,青壮人口却少掉435万。
「2044年之后,每五年会减少100万人口,大约就是少掉三个基隆市!」阳明交通大学卫生福利研究所特聘教授吴肖琪指出,现今20岁的青年长至70岁时,台湾人口将只剩下1600万左右,足足少掉700多万。她观察,近年台湾乡村地区已明显感受老化的冲击,因为人口外流与少子化程度更严重。
盘点台湾,目前高龄人口跨过20%的超高龄县市有四个,分别为台北市、嘉义县、南投与云林,另外,基隆、屏东与台东也只一步之遥。
(图/远见提供)
缴税的人少、领的人多,埋下三颗财政未爆弹
在人口加减的简单数学题之后,紧跟着复杂的财政问题。原理就是,缴税的人变少、领用的人变多,已为台湾财政埋下三颗未爆弹:年金、健保、长照。
首先,台湾在2016年曾大动作启动年金改革,试图以「缴更多、领更少、延后退」三大方向,来延缓人口老化挑战,却难见奏效。
(图/远见提供)
以涵盖劳动人口近六成、本国籍投保人数约941.5万的劳工保险基金而言,近年已逼近破产临界点。
根据2022年度的最新劳保精算报告,2017年首次出现保费收支逆差,当时政府宣示,会负起最后支付责任,且自2020年度拨补200亿元、2021年220亿元、隔年又续编300亿元,还承诺2024年会再灌入1000亿元,并计划持续加码。
(图/远见提供)
然而,劳保老年年金请领人数已来到159.7万,比10年前增加110万人,且平均每月请领1.8万,使得劳保潜藏负债逼近11.05兆元,因此最新精算报告仍指出,劳保恐在2028年破产。
也就是,相较于上次精算报告指出的2026年,相关补救措施只把破产大限延后两年。
健保制度苦撑,长照经费冲新高
再看台湾人引以为傲、号称「世界第一」的健保制度,也撑得很辛苦。虽然,近年政府从疫后特别条例拨补200亿元至健保,再加上有补充保费加持,基本工资与军公教薪资调涨也带动保费收入,使得健保基金去年结余约103.4亿元、终结连五年赤字。
然而,健保在1995年开办时,国人平均余命为74.53岁,至2021年已延长至80.86岁,若再浪费医疗资源,将对健保财务造成更大压力。近年,国人平均每人每年使用健保约17次,是OECD国家平均就诊次数的三倍以上。有数据显示,若每人每年减少一次就医,就能省下378亿元的健保支出。
此外,如果活得久却不健康,长期照护更是沉重的财务负担。根据卫福部今年5月最新统计,国人在2021年的平均健康余命是73.3年,尽管些微延长,但对照平均余命,国人失能、卧床或需依赖他人的不健康余命,仍在七~八年的高水位。
今年,台湾的长照服务基金经费编列近610亿元,若加计特别预算则上看650亿元。对照之下,2016预算不到50亿元,长照2.0在2017年上路以来,长照经费在七年间已飙涨超过12倍。
(图/远见提供)
「挑战还在后头,台湾战后婴儿潮在2044年之后,将陆续跨入85岁门槛,届时两位或许就有一位失能!」身兼台湾长期照护专业学会理事长的吴肖琪提醒,台湾得从人口结构来推估未来社会情境,才能回推需求、思考解方。
新高年级生当家,「设计人生」随时重开机
一般说来,全球的战后婴儿潮是在1946~1964年,但台湾的首批婴儿潮集中在1958~1966年,这九年间每一年都诞生超过40万婴儿,共约378万人。
今年,台湾的婴儿潮第一批人正好65岁、是可领敬老卡的法定高龄者,这378万人,也会是测试台湾超高龄抗压力的第一批先锋;未来,他们是健康或失能,是在健身房运动或在安养院卧床,将决定台湾下一个世代的竞争力。
但首先,人不是数字,我们得先了解这批人,以及年龄对他们的意义。
「从我们这批人开始,都会『老』得更年轻!」搭上英国战后婴儿潮末班车的史考特,呼吁各界撕下对高龄者的刻板印象,也别再以「老人炸弹」「银发海啸」等负面标签来指涉高龄者,「活更久能做更多事,更多祖孙可团聚,长寿可是大大的好事啊!」
但前提是活得久,也要身心健康。史考特指出,延长健康余命、促进活跃老化,涉及了整个人生阶段的重新设计,而这将连带掀起产业革命,例如银发商机的规模化,以及职业生涯的重开机。
依照他的研究,健康高龄者增加的寿命,相当于「中年晚期以及老年初期的延长」。这代表传统的「教育、工作、退休」三阶段人生已不适用,「人们有机会活出多阶段人生,为此,大家应该储备更多可跳转角色的各式资本!」既然是多阶段人生,那在工作上等于没有完全退休,只有各种形式的职涯换场。
「台湾人平均不到60岁就退休,那未来还有20年该如何度过?重返职场很可能是选项!」104猎才招聘暨人才经营事业群资深副总晋丽明观察,台湾中高龄劳参率仅约50%,甚至比希腊更低,也远低于OECD国家的六成,随着高龄少子化趋势加剧,台湾职场将出现极大的人才断层。
(图/远见提供)
(图/远见提供)
把握70岁「初老期」,持续锻炼身心
他指出,过去崇尚「终身雇用制」的日本就在近年修法鼓励兼职,开启「大副业时代」,企业若不允许兼职斜杠,就需揭示为何禁止的理由。原因在于,商模变化快速、企业经营周期变短,再加上高龄化,必须营造一个有利于人才培养其他专长、接续职涯的工作环境。
「现代的70岁,可能等同于过去的60岁!」日本高龄医学专家和田秀树指出,70岁是百岁人生中的「最后一个活跃期」,他以临床观点提醒大家把握70岁这个「初老期」,持续锻炼健康、智力与工作,就有机会延后「老老期」,并因应相关冲击。
在台湾,老年定义也正在翻转,愈高龄愈不服老。以台湾年龄中位数来看,现今45岁的人相当于50年前的20岁,正是扬帆待发的青年期,充满无限可能。
台湾迈向超高龄,当65岁成为「标配」,如何赋能每一个人重新设计人生攻略,把百年岁月活成银光闪闪的分号人生?这是关乎全球竞争的国安议题,也是你我共同的生命课题。随时准备重开机,老得年轻的「高年级生」来了!
本文作者:林让均
(本文摘自《远见杂志8月号446期》)
《远见杂志8月号44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