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一伟:艺术节不只是提供演出
以今年来说,目前在欧陆极为盛行的戏剧顾问制度、纪录剧场与沉浸剧场,就是耿一伟想传递的三大重点。
耿一伟的观念里,艺术节的功能绝不只是提供演出,「新的观念与制度的分享、实践,还有新的观赏方式的引介,都是必须达成的,得在演出之外,透过讲座、工作坊等方式提供,甚至打造平台。」
像是由杨景翔剧团与维也纳剧院导演克朗兹合作的《雨季》,就引入台湾剧场少见的戏剧顾问制度,实验健全台湾剧场创作结构的可能,「在创意与导演之外,为整个制作提供一支持又客观且专业的观点。很多导演一年有好几档作品,或者作品碰触的议题较广大,这时很需要一更冷静旁观的专业者提供建议,通常都是评论或理论背景出身」,耿一伟说。
此外,在台湾少见的纪录剧场,透过《家的妄想》来实践,透过自由的结构与形式,呈现真实且原始的资料内容,「形式像是拍纪录片,却是纪录片画面无法再度重现的,像是俄罗斯侵略车臣、二战受屠杀的犹太人等,是提供观众接触真实的途径。」
至于近年在欧美十分火热,打破观众欣赏演出视角,同时开发新空间可能的沉浸剧场,则延续了去年「达康.come」在公车上演出的《台北笑谭—达康宅配便》,今年由晓剧场推出《Stop!巴士》,同样以公车为演出与欣赏的场域。
今年台北艺术节共11档国内外节目,7月31日开跑,其中受瞩目的是2013年曾来台的日本导演平田织佐,再度带来机器人系列新作《蜕变:人形机器人版》,由坎城影后伊莲‧雅各主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