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赴巴库:COP29前瞻与行动”研讨会在京举办

9月20日下午,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简称“中国民促会”)、万科公益基金会、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联合发起的“COP同行”项目在北京举办了“共赴巴库:COP29前瞻与行动”研讨会,来自气候变化领域的专家学者、社会组织伙伴、企业和媒体代表等线上线下近3000人次观看,就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作用和探索,COP29的重点议题等,展开了丰富而深入的讨论。会议由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副主任刘一峰主持。

中国民促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香奕致辞

中国民促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香奕在致辞中表示,中国民促会作为平台机构,始终积极促进社会组织与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深入互动,以实现在气候变化领域更广泛的合作与交流。“中国民促会通过不断拓展国内外合作伙伴网络,提升了中国社会组织在国际上的认知度。通过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期间举办边会、新闻发布会等系列活动,加强了与国际伙伴的交流和互信,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机会配合中国代表团的谈判工作,向国际社会呈现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积极努力和显著成就,从而提升全球对中国气候行动的认识和理解。”

国家气候中心原副主任、亚洲开发银行原首席气候变化专家、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副理事长吕学都致辞

国家气候中心原副主任、亚洲开发银行原首席气候变化专家、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副理事长吕学都在致辞中用奥运会类比COP大会,把COP大会比作各国为保护气候展示自己努力和贡献的主渠道主赛场。“企业和NGO在会上主要就是展示自己保护气候的努力、宣传自己的主张、寻求务实的商务合作,这里有数以千计甚至更多的机构参与。”他提醒大家,不仅要展示自身的主张和成就,更要有长期发展和合作规划眼光,掌握“绿色低碳语言”,因为“绿色低碳语言”才是与世界合作、与世界同频的有效工具。

主旨演讲环节,身处阿塞拜疆的COP29组委会合作与规划部主任Orkhan Taghiyev线上参会,分享了将于阿塞拜疆举办的COP29相关筹备情况,会议组织、参会、后勤等具体事项。

COP29组委会合作与规划部主任Orkhan Taghiyev分享

重磅演讲来自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研究员,他回顾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历次COP会议的历史进程,详述了《巴黎协定》进入实施期后的新形势与各方关切的新议题,并对我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新路径、引领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新格局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研究员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杨富强以“中国能源发展面临的新挑战”为题,分享了能源消费、煤炭消费、节能和碳强度指标、能源绿色公正转型等议题。他认为“中国能源战略发展中的安全问题有其重要合适的定位。”“要继续控煤控油,追求‘极致能效’,近年大量居民的耗能耗电产品‘以旧换新’,工业能效设备的置换等,都是为了进一步提高能效。中国的能效标准应该对标发达国家,追求世界领先。同时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快天然气发展替代煤炭和助力可再生能源发电。我们的目标是建设一个新型的能源强国,中国现在还不是强国,是能源大国,建设能源强国仍然任重道远,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杨富强分享

图说:煤炭消费近年占比下降微小/杨富强

“COP同行”项目将动员一批重视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社会组织申请《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观察员资格,并为社会组织参与阿塞拜疆COP29提供行动指引和协助。社会组织为什么要积极参与COP?

来自本土环境智库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项目主管陈蓥婕表示,气候大会给了我们定期讨论这个议题的空间。大会本身成果很关键,互动的过程也许更加关键。联合国倡导多元共治的体系,社会组织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参与者和行动者。全球气候治理机制为社会组织参与COP提供了合法性,《公约》秘书处通过给予非国家主体的成员组织观察员身份,向我们提供参与气候治理的途径。

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项目主管陈蓥婕分享

参与COP的实践与展望

几位来自高校、研究机构、NGO和媒体的同仁,也分享了各自机构参与COP的实践与展望。

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GAUC)首席青年官何超欣表示,联盟重视下一代气候领袖的培养,通过专业系统的培训项目已培养出两千余名青年,关注和投身气候变化议题。联盟积极开展培训和教育,推进高校学术交流。COP大会每年吸引来自盟校的诸多师生参与。在联盟秘书处的统筹下,GAUC已经连续四年组织COP青年团参与协调盟校在COP大会上举办边会和丰富的青年活动。GAUC今年也将在阿塞拜疆设立主题场馆,举办一系列精彩活动。

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副主任汪燕辉分享到,"作为一家专注于绿色低碳发展的国际化智库,我们致力于提供推动中国低碳经济增长的解决方案,并通过跨学科、系统性、实证性的研究,推动能源和气候变化解决方案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机构成立十年来,九次参与COP活动,我们的初衷就是要参与到全球气候治理中,发出来自中国的独立且专业的声音,推动绿色低碳议题的多元化、国际化沟通。”

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副主任汪燕辉圆桌讨论分享

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气候能源项目副主任郭丽娜说 “WWF参与COP最主要的目的是跟进和影响谈判的进程,希望基于民间的力量,从环保组织的角度推动国家、行业、企业以及公众达成气候共识,落实气候行动。”

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气候能源项目副主任郭丽娜圆桌讨论分享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气候金融研究中心王旬研究员的所在机构是国内最早一批从事绿色金融和气候金融相关研究的智库。他认为COP是智库和企业、NGO等机构的大型合作平台,希望通过COP参与气候和金融跨领域合作,推动我国相关标准的国际认可,促进我国在全球气候领域话语权提升,并促进更广泛的国际交流。他说“近年气候投融资的资金增量非常大,但缺口仍非常巨大。而且资金主要投资于减缓,适应性投资资金占比非常低。这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气候金融研究中心王旬研究员圆桌讨论分享

中国企业联合会首席研究员,中国企业管理科学基金会理事长繆荣说,参与COP的直接动机是源于前几年每年有400多家企业向联合会申报绿色低碳方面的实践成果,他们依此开始参与COP,把中国企业的绿色低碳故事在国际范围上推广。

中国企业联合会首席研究员,中国企业管理科学基金会理事长繆荣圆桌讨论分享

澎湃新闻《临界点》气候月刊主理人刁凡超不认同做气候报道是一个逆势而为的行为,“高温热浪、暴雨洪水……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越来越频发,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每一个人。”澎湃新闻推出《临界点》气候月刊,希望拉近公众与气候变化的距离,提升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和行动。“作为媒体,我们有责任去报道气候变化议题,气候报道涉及方方面面,我们也非常重视COP这种重要会议的报道,因为媒体的报道角度,对于公众的认知提升非常重要。”

澎湃新闻《临界点》气候月刊主理人刁凡超圆桌讨论分享

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副主任刘一峰认为,在全球气候治理对话中,社会力量作为关键纽带,需要巧妙融合专业议题与广泛公众,跨越气候科学、公共政策、商业模式、金融机制及公众参与等多重领域以推动全方位合作框架。社会组织间更应秉持相互扶持、共克时艰的精神,携手并进,在复杂多变的治理挑战中砥砺前行。

万科公益基金会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高级项目经理刘熙分享了基金会在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领域的战略及项目。万科公益基金会期待以国际瞭望者的角色,通过支持中国气候故事讲述者社群,引领参与各大国际气候平台,提升中国气候变化故事的国际传播能力,探索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协同效应,建设国际认可的企业碳中和评价体系等路径,增强多元参与国际气候有效发声。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的机构参与到COP同行这样的社群,形成合力,再更多的国际平台,讲述自己的故事。

万科公益基金会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高级项目经理刘熙分享

正如澎湃新闻记者刁凡超所引用的鲁迅的话,“无尽的远方,和无穷的人们,都与我们有关。”这场以COP29前瞻为导向的研讨会,把气候大会和民间机构、公民个体紧密相连,讲述中国的气候故事,拓宽国际视野,终将落实在我们的气候行动中。(图片由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授权提供)

来源:中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