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首届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研讨会在京举行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是古诗里描绘的乡村画面,也是今人情牵梦系村落图景。古村落被建筑学家喻为空间说书者”,穿越千百年,这鸡犬相闻、炊烟袅袅的乡村田园,至今仍令人心生向往;一个院落、一座庙堂、一方戏台,它们不仅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人们心灵深处乡愁的寄托。如何才能激活古村,留住乡愁?

1月10日,记住乡愁▪2016首届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研讨会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主办,CCTV-7《乡土栏目承办。《乡土》栏目发挥媒体责任,搭建平台,邀请古村落保护与发展领域专家、学者以及古村落守护者参会,分享经验、分析问题、探讨策略、筹谋发展,围绕“记住乡愁”这一主题展开研讨。

留住古村落就是留住乡愁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已然成为公众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乡愁是中国人对滋养自身精神根脉传统乡土文化的一种集体情愫,古村落则是呈现乡愁文化基因的有形载体。然而,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很多村落却在迅速消失官方数据显示,2002年至2014年,中国自然村由363万个减至252万个,10年锐减110万个自然村。如今,随着越来越多古村落的主体流失,将直接导致传统建筑无人维护,传统文化无人传承,古村落发展举步维艰。

研讨会上,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旅游经济和管理专家魏小安掷地有声的发问,“追忆乡愁,首先是愁乡。古村落已经遭遇数次破坏,城镇化浪潮之下,新房子一排一排盖起来,古村落还剩下多少?”国务院参事、原国家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古村落保护领域多有观察与调研,他表示,“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万里长征才走过第一步,过去几年城镇化进程中,我们失去了太多,现在留下来的精华村落如何保护非常关键。“

对于当下古村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魏小安总结为以下五个方面:保留不完整,保护不到位,模式不成熟,竞争同质化,联动效应差。演讲中,仇保兴谈及村庄规划和整治中的七点对策:保护农村生态景观特色;坚持功能和空间的有机混合;保持乡村生态循环;传承乡土文化;坚持适用技术推广;尊重自然;制定乡规民约,保护传统风貌;以及坚持“逆向整治”。

“记住乡愁“是本次论坛的主题,仇保兴强调,保护古村落正是留住乡愁。”什么叫乡愁?乡愁不仅仅是文化上诗意的描述,它更重要的是包含了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精髓。“仇保兴加以解读:从心理学角度讲,乡村就是农民对乡土熟悉环境的安全感,是恒久记忆,是文化传承。一旦村庄没有了,村庄包含的祖先文明都没有了;从经济学角度讲,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人地关系密切,村庄积累了大量农副产品,这些一村一品的农副产品都是乡愁的浓缩;从社会学角度讲,农民对当地气候等等资源的熟悉和利用,是人类拥有的重要社会资本,掌握了社会资本才能享受乡愁。

保护古村落重在传承文化基因

积淀着几千年文化氤氲,古村落有民族的魂、文化的根。保护古村落,绝不仅仅是留下一个个村庄、一幢幢民居,相较于物质空间,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是专家学者更为关注的内容

孙以栋浙江工业大学和山堂艺术设计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浙江传统村落(镇)文化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十年乡土调研,他西北至新疆禾木白哈吧,西南至西藏樟木、云南腾冲,北至黑龙江,东南至台湾,行程达30万公里。如孙以栋所述,古村落里活着的文化包括物质和非物质,物质的房舍、住宅、院落、古井、坟地固然重要,而发生于这些物质的存在中的记忆、习惯、仪式、信仰等传统则更加重要。并且这些根植于古村落中的文化基因随着现代生活的变化可以健康的生长。

研讨会上,著名音乐学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田青专门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护古村落的重要内容》为题加以阐述。田青谈到,他把传统文化的内容比喻为“三根柱子”和“两层楼”。所谓“两层楼”,在上层的是以汉字为载体传播的精英文化,而底层的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这与古村落保护息息相关。田青说,“保护古村落首先要保护民居、特色建筑,保护的不是空壳子,不是可以替代的外来文化,而是古村落中存在的活生生存在的、可以触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看戏、唱民歌、过传统节日,这些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浙江惠明集团董事长、杭州文澜书院理事长任平谈到,在古村落建设过程中要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资源,这是古村落中兴过程中人们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走访古村落你会发现,很多民俗民间信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各个村落是独立存在的,这正是我们常说的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这些文化遗产随着村落的存在而流传,就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古村落建设,要从中找回乡村失落了的传统道德、民间信仰,消失的农村文化景观,以及丢失的民间传统艺术。”他个性化地将非物质文化资源喻为寻路古村落保护的路标。

旅游开发于古村落保护具有双面

古村落要保护更要发展,近年来兴起的乡村旅游无疑成为一个助力因素。联合国教科文官方合作机构、联合国教科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府间委员会咨询机构、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全球副主席陈平演讲中提到,“乡村旅游的快速崛起,一方面反映了在经历了工业化文明冲击之后,城市居民对传统乡村生活方式的向往与回归。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乡村传统文化的原有价值和吸引力。乡村生活单纯而宁静,符合现代人们希望寻找安宁和乡土记忆的心态。”散落在全国各地的古村落作为旅游产品更多进入人们的视线。

论及乡村旅游于古村落保护开发的利弊,专家学者的观点也各有不同。魏小安提出,“这些年古村落得到了重视,普遍开发,也见到了效益,其中一部分形成了品牌。事实证明,旅游利用是最好的保护手段。”仇保兴提到古村落旅游开发的成功范例西递宏村,旅游门票收入、房屋出租、农产品销售都成为当地居民的重要收入来源,其收入在农业收入十倍以上。孙以栋则表示,旅游开发对于古村落发展的作用具有双面性,传播保护与破坏建设共存。

保护与发展古村落,各地多有探索实践。广东即是一例。广东省旅游局规划统计处副处长、中山大学和暨南大学等有关科研机构特聘研究员陈卫东在研讨会上发言,带来了广东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案列,广州增城的万家旅舍、佛山顺德长鹿休闲农庄,以及江门开平碉楼与村落。政企互动成功开发,将开平打造成珠三角的周庄,同时实现了让乡村文化遗产永存。 “国奥乡居”项目是另一范例。国奥集团副总裁张浦宁介绍,国奥集团以箭扣长城脚下的北京怀柔区田仙峪村作为试点,对当地30套老旧闲置房进行原汁原味的外观修复、民俗民风的内设改造,辅以现代化的设施设备、文化要素的整体包装和管家式的特色服务,用以发展乡村旅游和养老产业。经过半年多的运营,该项目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为创新古村落保护、发展乡村旅游和养老积累了经验,开辟了路子,找到了模式。

《乡土》开启古村落寻访之旅

“古村落中最具价值的是那些至今仍具有活态意义的生活细节和文化符号,这不仅可贵,更亟待保护,需要我们用科学有效的手段使之能够发展下去。”这是《乡土》多年来在宣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时所得到的一个最大体会,这些电视人由此产生了一个愿望:未来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才能留住中国古村落的美和特质。《乡土》宣传保护中国古村落,不仅仅是为了弘扬那些蕴藏在古村落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更是着眼于未来,在新的历史时期,让古村落原本优良的生态基因和优秀的文化基因得以存续并长久发展下去。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总编辑赵泽琨接受采访谈到,“《乡土》栏目作为农业频道的文化名片,多年来致力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播,尤其是关注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这次研讨会邀请到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领域卓有建树的专家学者、守护者和实践者,在大家闪烁着思想光芒的讲演中,我们分享到很多知行合一的真知和智慧。我们希望本次研讨会成为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传播之路上一个新的美好而诗意的开端。”

2016年,CCTV-7农业频道《乡土》栏目还将开启一段寻访古村的旅程,诚邀观众一起感受生活,传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