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军首支察打一体无人机部队曝光 拍到高价值影像
共军首支察打一体无人机部队曝光!曾拍到高价值影像。图为飞行前组织检查。(中国军网)
大陆 《解放军报》7日头版介绍中共空军航空兵某无人机团队事迹。作为共军首支「察打一体」无人机部队,在某次重大任务中,操控无人机连续高强度飞行,刷新最长在空和最高强度历史纪录,并侦察拍摄到高价值影像。
「十年磨一剑!」翻开该团编印的《大漠天鹰》画册,可以看到在改革强军中,该团从繁华都市移防西北大漠,成为空军察打一体无人机「种子部队」痕迹。
奔赴边疆,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新型作战力量成长的部队去。飞行员黄润楷在北京清华大学读本科时,对插上「人工+智慧」翅膀的无人机充满好奇。可刚到部队驻地,看到漫漫黄沙,心中不免泛起波澜。
无学习教材、无操作经验、无训练范本,面对全新的装备,官兵想方设法查找资料学习研究。战机由「带我飞」变成「代我飞」,一字之差,让各专业官兵都开启「拓荒」模式。他们在厂家帮助下,跟研、跟试、跟产,决心闯出一条新路。
几个月后,《维护规程》《操作手册》《组训流程》等新鲜出炉。捧着自己编写的「教科书」,他们实现了「当年接装、当年实射、当年形成战斗力」的目标。
近几年,一大批高学历、90后官兵甘愿放弃优越生活,在这片沙漠扎下根,翱翔在无人战场的广阔天空。
在指挥方舱,团政委刘杰说:「无人机部队怎样转型,是全团官兵积极探索的课题。」那年,装备更新换代,新机智能化程度更高,操作难度更大,是一场脱胎换骨的升级。
如何「换羽高飞」?时任大队长蒋海鹏回答:「走出思维『茧房』,让老经验归零。」
他和战友们认真研究近几场局部战争案例,研析新型作战概念,探索无人机战法。
鸡蛋从外部打破是食材,从内部打破是成长。过去,团里外出驻训,机关参谋需要跟随组训。有时分片任务增多,参谋力量捉襟见肘。为此,他们探索推行大队组训模式,把作训单元从团缩小到大队,优化力量编组,构建灵敏的体系模组。
二大队航电师周志杰兼任参谋一职,这对他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是一次重塑。由于他对大队的训练情况比较熟悉,训练方案制订、战术行动谋画、训练动态监控等更有针对性。今年初,该大队因完成任务出色荣立集体二等功。
「改革大潮不等彷徨的脚步。」工程师倪国琛说出这样的体悟,源于一次尴尬的经历。
那天演习,他对侦察到的图像,按惯例判读上报。但上级的接连追问让他冒出一头冷汗:「为什么只有『敌』战车数量?型号呢?参数呢……」
「打仗打的是对方的认知盲区,简单粗略的情报难以满足新的战场需求。」为此,该团发动大家涉猎更广泛的学科领域,储备更丰富的作战知识。如今,倪国琛已成为「情报通、一口清」。
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思考着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该团在实战化演训中磨砺成长,逐渐成为「临机召唤,召唤即打击」的空中精锐。某次重大任务中,他们操控无人机连续高强度飞行,刷新了最长在空和最高强度的历史纪录,并侦察拍摄到高价值影像。
官兵们并不满足于此。在缺少航线地图、气象数据的情况下,他们不断挑战陌生空域、复杂电磁环境。
未来战场,不想成为别人的猎物,只有让自己先成为「狩猎者」。
一次演习,导演组临机指定移动靶标。副大队长邓亚书精准操控,一击命中,赢得满堂彩。这么精准,有什么诀窍?邓亚书说:「我的大脑,加上战机越来越强大的智慧系统,让战场态势分析、数据计算更有智慧。」
带着智慧去捕猎,才能在未来战场出手更快、更准、更狠。可是,当系统做出错误判断时,该怎么应对?
那年,战鹰刚服役不久,出现刹车异常。大家按照惯例,替换了新的器件。不承想,器件没有问题,是电脑自身逻辑错误,导致信号回馈故障。机务中队长李少宵悟出这样一条心得:「电脑可以代替人工发出指令,但是单执行绪的思维、机械化的排故手段,无法给智慧化装备『治病』。」
装备再智慧,决定打赢的最终因素还是人。前瞻未来智慧化作战,人必须先「更芯换脑」。
该团组建装备研究小组,聚焦前沿、服务战训,推动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相互转化。他们定期搜集基层分队无法自行解决的战训装备难题,与院校、科研机构和工业部门深入探讨故障成因、合力推动装备改进。
据报导,「要努力将机型优势转化为胜战优势。」团参谋长余瑞超称,随着无人机应用的日渐广泛,只有更加积极主动谋战研战,探索创新训练模式、作战理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通过人工智慧等技术,进一步提高无人机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近期,装备研究小组对资料分析进行优化运算,并计划与院校科研团队联合搭建实验平台、开展数据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