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书店可以是网红,但不要追求成为网红

近日,被誉为“中国最美书店”之一的西安茑屋书店发布闭店通知,称于10月8日终止营业。

近期和读者告别的“网红书店”不少:开业5年的钟书阁重庆店停业;厦门知名书店品牌“十点书店”宣告关闭在厦门的三家书店。

近年来,网红书店前仆后继,批量崛起又大面积倒下。起初有多少热烈的期待,后来就有多少无奈的唏嘘。

茑屋书店是日本知名的书店品牌,西安店是其在中国的第三家店,于2021年开业,有4500平方米的两层实体空间。开业后短时间内,这里迅速成为热门打卡地,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慕名前来。

这隐藏着很多网红书店的经营逻辑:以高颜值把顾客吸引进来,围绕“书”开展个性化的生活风格。“书店+咖啡+文化创意产品+特色空间”的商业模式逐渐成为网红书店的共性,书店不再只面向读者,而是面向更广泛的消费者。

在流量就是王道的市场,资本注意到了书店。

可是,始于颜值的网红书店,却很难找到一条持续成长之路。

颜值能够吸引来人打卡拍照,可是书店总不能收门票吧?书店里可以卖咖啡、卖文创,可是消费者为何不去咖啡厅、文创店消费?本应是核心产品的书籍,甚至纯粹成为景观点缀——于是,网红书店最大的功能就剩下打卡了,它很难滋养读者,更难以养活自己。

面积大、成本高、效益低——资本退去,泡沫也在破灭。许多曾经点亮多座城市的书店,如今一个个熄灭了。

当然,网红书店的倒下,并非意味着实体书店活不下去了,更不是人们不读书了。 9月北京的地坛书市上, 笔者就见识到了图书市场的火爆——很多人拉着购物车成捆成捆地买书。

在地坛书市上,商家支个摊像卖菜一样卖书,读者摩肩接踵头顶烈日像逛菜市场一样买书,但是动辄半价甚至更低折扣的图书还是激发了人们的购买热情。

书还是有人买的,书店的核心业务应该是卖书,如果说让书价比别的渠道更便宜是在为难书店,那么物有所值则不应该是过分的要求。售价42元的香皂纸、70元的纸胶带、170元的袜子、320元的日记本、640元的酒杯……这样的价格让大多数的消费者的兴趣只能停留在打卡上了,难有消费冲动。

而书——书店的核心产品,虽然摆满了,但很多却被束之高阁,够不着、取不到、打不开。书是拍照背景、引流工具,书籍选品没特色、导读方式不清晰、品类划分不明确、陈列推荐不专业……网红书店的倒下,让人们不得不直面这个问题:当资本的和消费的潮水退去,书店还剩下些什么?

拍照打卡、卖咖啡、做文创,对于书店而言,都可以。但是,无论如何“多元化”,都不是“去图书化”。装修和营销是手段,书店的产品依然应该是“书”,对书籍的选择和经营是一家书店的核心竞争力。

书店是文化空间,守护书和书店的“文化性”十分紧要。书店点亮的应是一片文化空间,而不仅仅是消费空间。书店可以是网红,但最好不要追求成为网红,只有这样,书店的生命才会更加持久健康。(邓崎凡)

来源:工人日报

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