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育新链群 同绘新图景——天津推动产业链协同高质量发展观察

(原标题:共育新链群 同绘新图景——天津推动产业链协同高质量发展观察)

港口桥吊运转不停,工厂机器持续轰鸣,渤海湾畔一派繁忙景象。近年来,随着京津冀三地共同打造“六链五群”,区域协同更加紧密,产业发展节节攀升。天津市工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京津冀三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5.1万亿元,利润总额2310亿元。三地正携手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绘制重点产业链提质增效的新图景。

携手育链,布局新兴产业

走进天开高教科创园,天大智图(天津)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忙碌地对大模型展开调试。从去年9月正式入驻天开高教科创园核心区以来,天大智图在发展的“快车道”上一路疾驰。

天开高教科创园一景。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一年多以来,天大智图先后推出了两款大语言模型。在近期举行的第二十六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上,天大智图与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多家单位联合发布的“海河·智教”大模型,吸引了众多业内人士的目光。此前天大智图推出的“海河·岐伯”中医药大模型也已步入市场推广阶段,将支持包括中医院、制药企业以及社区门诊等在内的多个产业与民生服务领域。

“天开高教科创园是京津冀地区科技创新合作的重要平台,不仅给企业提供了良好的产学研环境,还提供金融与人才支持,让我们对于坚持创新更有信心。”天大智图总经理贾勇哲说,优良的产业环境与配套政策正吸引着越来越多来自京津冀地区的企业与人才在此落户。

“我们不断发挥产业链‘织网人’作用,联手打造高端展会平台、产业协作载体,推动京津冀三地产业加速成龙配套。”天津市工信局规划发展处处长孙洪磊说。

天大智图的成长是天开高教科创园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引擎的缩影。截至目前,天开高教科创园已吸引2000余家科创企业落地,新增注册企业中京冀企业超200家,成为京津冀三地科技创新的“新高地”之一。

联动延链,畅通物流“动脉”

2023年6月,天津公布《港产城融合发展行动方案》,以此为起点,天津充分发挥海空两港优势,在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同时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不久前,一列满载货物的港城班列从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新港北站发出,开往河北邢台。截至目前,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已累计开行港城班列934列、26996车,搭起了连通京津冀的海铁联运“快速路”。

天津铁路物流中心营销部业务指导王哲说,港城班列是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今年新开行的快速铁路货运列车,能实现天津港与石家庄、邢台、邯郸等多个内陆城市之间的“点到点”运输,使海运抵达天津港的货物搭乘铁路列车高效运至京津冀地区,也为京津冀地区的城市通往港口搭建起物流快速通道。

如今,港城班列的开行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班列发运的货源品类也从运行初期的钢材、小麦、亚麻籽、稻草、镍铁等,发展为塑料颗粒、机械配件、医药等多个新品类货源。”王哲说。

天津港“智慧零碳”码头一景。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今年以来,天津市着力完善陆、海、空、铁立体化交通网络,着力打通多式联运堵点卡点,加快构建起智慧高效的综合物流模式。“未来,我们将不断促进航运服务业集聚和优势货类产业链延伸,把港口‘硬核’优势转化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天津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副主任刘道刚说。

服务强链,构建区域生态

“我们在这里以更低的成本享受到了与北京中关村一致的政策环境。”谈起2020年在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建厂投产的决定,博宇(天津)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孟俭感到十分幸运。

空间与政策对制造业企业而言缺一不可。徐孟俭说,来到天津后,企业有了“1+1大于2”的感受。

七年前开工建设的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已经成长为区域产业协同的又一地标。开设金融超市、成立产业基金、打造综合服务中心……两地主管部门在产业环境上通力合作,京津中关村科技城逐步建立起“类中关村”创新生态系统。

京津中关村科技城一景。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通过打破一亩三分地、共下一盘棋,我们已经初步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与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四大产业集群。”天津市宝坻区副区长、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党工委书记王浩表示,在产业服务生态之外,京津两地还立足公共服务资源优势,在教育、医疗、文体等多个维度完善服务,打造区域创新人才高地。

数据显示,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13年的71.2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748.7亿元,年均增长率26.5%;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超1万家,“北京研发、津冀制造”模式加速形成。

“我们将串珠成链、聚链成群、集群成势,推动更深层次全面对接、更高水平联动发展,加快构建区域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将京津冀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提供坚实产业支撑。”天津市工信局局长尹继辉说。(记者刘惟真、郭方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