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K、诺华中国区接连“换帅”,跨国药企在华开启新一轮大调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 上海报道2024开年至今,各大跨国药企战略调整、人事更迭频繁。而近日,诺华、葛兰素史克、强生等多家跨国巨头接连传来了中国区“掌门人”更换的消息。

5月14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诺华国际业务部总裁赫博瑞向员工宣布了一系列人事变动,其中,自6月1日起,现诺华中国区总裁张颖(Ingrid Zhang)被任命为诺华国际业务部首席商务官(CCO),领导诺华商业上市战略(CLS)团队,常驻巴塞尔。现诺华日本总裁Leo Lee被任命为中国区总裁,过渡期内将由Keizo Miyazawa担任临时日本区总裁,负责日本业务。

此前5月10日,葛兰素史克大中华和洲际区域高级副总裁(GSK GCI)柯瑞康(Mike Crichton)也向员工宣布一项重大人事变动,现任GSK副总裁、中国总经理齐欣(Cecilia Qi)被任命为GSK大中华和洲际区域副总裁兼疫苗业务负责人,由余慧明(Sherman Yu)接任其GSK副总裁兼中国总经理职务。

在上述两家跨国药企中国区“掌门人”开始被公司安排走出“国门”之际,也有跨国药企中国区负责人主动递交辞呈。今年4月底,强生中国区主席、强生医疗科技中国区总裁宋为群被传出已向公司提出辞呈,寻求外部发展机会。

GSK、诺华、强生内部人士均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证实了高管变动消息属实。

近年来,医疗健康行业和中国市场的加速变化,也在推动医药企业战略和组织架构调整。有券商医药行业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随着中国新一轮医改进入深水区,特别是在带量采购、医保谈判以及医保支付方式等系列改革压力下,仿制药迅速没落、创新药加速崛起,整个行业都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

“未来几年中国医药行业变局会加剧,也促使行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人才频繁流动、团队变革调整,如何强化组织和人才能力,在百团征战中脱颖而出,成为跨国药企业需要思考的难题。”上述分析师说。

中国区负责人频频“出走”为哪般?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保控费、带量采购、医药反腐等政策持续影响,跨国药企面对的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国产仿制药和不断获批上市的本土创新药,也给跨国药企带来多重竞争压力。

在本次GSK中国区负责人传出变动消息之前,GSK中国区组织架构已先期调整。在2024开年,有业内消息称GSK中国将裁撤中枢神经系统产品LBT销售团队,并于2024年1月1日起,将原来的组织架构调整为特药、疫苗、呼吸三大核心业务部门;同时,此前曾定下“在2030年实现国内销售额30亿英镑,成为中国排名第一的跨国药企”的目标,调整为“跻身中国跨国制药公司前十强”。

“医药研发是个耗期长、风险高的行业,从当前的市场环境之下,无论是跨国药企还是本土创新药企都在紧抓这轮行业洗牌的机会,重塑自己的产品管线、销售体系和销售人员,以及战略方向。在刚刚提出要对中国区进行架构调整,就传来了高层人事变动的消息,可以看出,GSK对于中国区的战略布局有其更多的考量。”有不愿具名药企高管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诺华制药近年也在加速战略调整推进创新转型。诺华与大多数跨国药企一样选择“去伪存真”,终止开发管线中非核心项目,以增强对心血管、肾脏及代谢,免疫,神经科学以及肿瘤这四个核心治疗领域的聚焦。而在2023年完成剥离山德士后,也被认为其将迎来全球业绩成果检验的关键时刻。而在此时期,中国区换帅也被上述药企高管认为是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

对强生而言,在2023年也进行了战略分拆。2023年8月,强生正式宣布完成分拆Johnson&Johnson和Kenvue的换股要约。根据强生在2023年正式完成消费者保健业务的分拆后,首次以一家专注于医疗科技和制药两大业务的制药巨头对外发布的年度业绩报告显示,2023年总营收852亿美元,同比增长6.5%;净利润为133亿美元,同比下降18.6%。这一业绩表现令市场对强生的盈利能力产生质疑。而分析其业绩表现不难看出,受到国际竞争及专利悬崖的影响,强生的市场恐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为此,强生也需要寻找下一个支撑业绩持续增长的引擎。

针对跨国药企目前的市场痛点,上述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进一步分析指出,由于政策及市场变化,跨国药企在国内战略的大规模调整不可避免,而从GSK、诺华的人事调整不难看出,跨国药企出于对中国市场地位的把控,需要对现有人员进行一波梳理。

“至于这些高管的职位是否为‘晋升’,也需要看后续中国市场的负责人是否需要向其汇报。但无论是怎么调整,不可否认的是,越是在市场挑战不断的现实情况下,跨国药企愈发需要思考:价值链环节重心逐渐转变,缺口人才如何补齐?行业政策利好发展,组织如何高效敏捷?这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需要系统从人才吸引、组织架构、团队建设、激励考核等各方面综合考虑。”上述分析师说。

应对市场变化寻求突破点

从2021年开始,一批靶向创新药已经陆续进入到医保,2022年放量,开始真正为创新药企业贡献收入、利润和现金流。同时,在财政和医保支出双重压力下,国家对于创新的支持趋于细化,未来创新的标准将进一步提高,有利于改变同一靶点药品研发严重同质化的情况,利于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药企。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创新药市场逐渐进入“精选优质创新”时期,同质化产品逐渐失去竞争力,新技术、稀缺的技术平台、差异化的治疗领域、创新的给药方式等都可能给企业带来更好的竞争格局,有技术沉淀的公司有望脱颖而出。

行业数据也显示,因集采影响,跨国企业2021年增速不敌本土企业。从不同企业性质来看,本土企业在医院药品市场占主导地位,2021年销售额近6,805亿元,同比增长12%,但纵观五年销售额占比,呈下滑态势。

在此现实情况下,业内有一种看法认为,中国创新药行业的调整也体现了国内药企的研发实力也在不断地提升,使得跨国药企在很多成熟的药品品类上都会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也是在此背景下,如何重新定位中国市场在全球的战略定位,并进行相应的业务调整,成为摆在跨国药企面前的一道难题,而这也是对于中国区“掌门人”的考验。

“人才流动的背后,映射着跨国药企不断调整战略以及人才架构以应对行业发展的新态势。”上述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跨国药企在中国区人才选拔方面遇到的最大的挑战是企业发展阶段和人才的不匹配造成的人员流动和重构,这虽然给企业带来了阵痛,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对行业未尝不是一个好事。人员的流动带来了成功经验的交流、技术的创新、模式的升级和能力的匹配,这对整个行业来讲是健康的,值得鼓励。

此前,德勤生命科学与医疗行业管理咨询主管合伙人肖琨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过去的5-10年里,中国的创新药市场经历了高峰和低谷。当前由于医药市场政策环境复杂、创新药的竞争不断加剧,资本市场的融资难度也不断增加,这种不稳定性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管被动流动。未来的高管任命和团队建设将直接反映企业对市场趋势、政策环境的判断以及对产品开发、营销模式等的最新策略。

“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且与时代趋势和企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人才将越来越受到欢迎。长期来看,行业的发展也对人才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肖琨说,根据德勤一项全球性调研发现,组织也朝着一种全新的工作和劳动力运作模式迈进,这种模式重视技能而非岗位,形成新的“技能型组织”。目前,有些药企已经开始在做一些相应的组织转型,预计未来几年会有更多企业有类似的计划。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对于医药板块的长期发展报以乐观的态度。日前,在某行业论坛上,不少参会代表认为,医药是长周期赛道,也是当下,如何韬光养晦,将企业核心战略、候选人能力配置调整至最佳状态,是现阶段对企业发展和人才策略聚焦的重要课题。

渤健亚太区总裁丁伟波就在论坛上指出,具体落到微观层面,即企业人才的选用标准。企业选用人才务必要以行业发展现状为基础,结合企业所处阶段及环境制定策略。当企业处于初期研发或快速扩张等不同阶段时,需要量体裁衣选用人才;而外企、国/央企、民企等不同类型企业环境有所差别,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适应性和学习能力以快速顺应环境的改变。除此之外,人力资源管理者也要结合企业文化来选用人才,形成一致标准招引人才将有效提升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