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首都纪念碑:没有一个华人是叛徒,没有一个华人是逃兵

古巴首都哈瓦那中心广场上树立着一座两丈多高的纪念碑,碑座铜牌上写着一句话 “在古巴独立战争中,没有一个华人是叛徒,没有一个华人是逃兵”。这是古巴独立战争英雄甘札洛·狄格沙达将军的两句赞语。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什么在遥远的西半球岛国上会有这样的丰碑和碑文?

众所周知,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空前绝后的农民起义运动,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粉碎了帝国主义将中国迅速殖民化的妄想,但同时也给中华大地带来了无尽的伤痕,至少1.6亿人永远的消失在这场农民起义运动中。

伴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结束,大批的太平军将士被俘,其中很多都被当地官府与欧美奴隶贩子卖到美洲充当劳工,例如臭名昭著的英国殖民者戈登,就曾在协助清军攻陷苏州后,将大批太平军战俘用船送往美洲做苦力。还有一部分太平军将士和穷苦百姓为躲避官府追捕或囿于生活闲苦,纷纷来到港澳,以“契约劳工”身份远赴他乡谋生。其中一部分人就来到了古巴。

据当时西班牙史料记载,远渡而来的华工光是在航海途中死亡率就高达13%,更有数以万计的华工因为当地的气候条件病死。然而活下来的人也算不上多么幸运,他们将要面对的是地狱一样的生活。

当时处于西班牙殖民统治下的古巴,在其他国家相继废除奴隶制或保持“低调”时,仍旧在推行实际上的奴隶庄园制。苦力的生活条件是极差的,过着牛马不如的奴隶生活,他们被驱赶到田里种植甘蔗、烟草或咖啡。华工的契约上规定,一天的工作时间不能超过12个小时,但实际的工作时间往往多达15甚至20个小时,华工被当作比黑人更为低贱的畜力来使用。每天超负荷的工作还要忍受皮鞭和棍棒,甚至惨遭屠杀。在这样的非人凌辱与残酷压榨下,华工平均存活时间仅5年。

为证实古巴虐待华工的事实,清政府总理衙门一边在北京展开与日斯巴尼亚(即西班牙)的外交交涉,主动致函英、俄、法、美、荷等各国使臣,请求公断。一边委派礼部太常寺少卿陈兰彬前往古巴作调查,询问古巴凌虐华工情形。

据清末传教士丁韪良、艾约瑟等人创办的期刊《中西闻见录》中记载,陈兰彬一行抵达哈瓦那后,先后视察了哈瓦那与古巴各省的甘蔗种植园、猪仔馆、制糖厂以及囚禁华工的"官工所"。陈兰彬的随从容增祥描述:“盖纪猪仔之苦况而作,有云:肉破皮穿日夜忙,并无餐饭到饥肠,剩得死后残骸骨,还要烧灰炼白糖”。“(庄园主)唯利是图,罔顾人命,华工之劳逸不问,饥饱不问,生死亦不问也。一日两餐,仅发生蕉四条”。

华工陈阿金供称:“我生病告诉管工,说我假病,叫四人按着脱去裤子打,肉都烂了,仍带链做工,夜里回来,又拉着我在破处撒盐及橙子水,我痛的几死!”。华工冼佐邦供称:“各国人到古巴,皆得往来自便,平正交易,不知华人何以独受虐,竟出黑人之下!”

据统计,截至19世纪后半叶,被低价贩卖到古巴的华工超过14万人,被虐待致死者就有2万多人,因此他们的反抗情绪和对自由的渴望日益强烈,而古巴自身的问题也愈发严重。

1868年10月10日,长期的社会矛盾吹响了争取独立的战斗号角,古巴大庄园主卡洛斯·曼努埃尔·德赛斯配德斯在自己的制糖厂里发表了独立宣言,并且解放了自己的奴隶,竖起大旗反抗西班牙的暴虐殖民统治,饱受压迫的华人群体群起响应。

随着古巴独立战争的进行,越来越多的华工加入起义军,战场上的他们骁勇善战,义薄云天,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根据古巴官方档案中记载,在1870年1月1日,一支由西班牙普埃略将军率领的两千多名士兵组成的纵队,奏着音乐高举旗帜向起义军发起进攻,尽管起义者人数仅及敌军四分之一,没有大炮,弹药也不足,但他们却让西班牙军队遭到惨重失败。其中由华人组成的两个战斗班殊死搏斗。子弹打光了,他们就用枪托砸碎敌人的头颅。

在古巴革命英雄冈萨洛将军的回忆录中提到,有位绰号叫“半羊半狮”的华人军官,来古巴以前是一名太平军将士,被大家评价为“遵守军纪像绵羊,上阵杀敌如雄狮”。还有位名叫“张阿南”的华人军官,“忠诚之气令人钦佩,他身经百战,每次临敌必身先士卒”。还有位姓黄的中国军官不幸被敌人俘虏,他宁死不降,以身为中华民族而骄傲。最终残忍的西班牙殖民者对他施以鞭刑,他就义前仍高呼“古巴自由”不止。

终于经过残酷的斗争,古巴迎来了胜利的曙光。1902年,古巴宣布独立,一些“古巴本土革命者”开始向政府邀功请赏,而作出巨大贡献的华人官兵却选择了自食其力,而最终凭退役证去领取微不足道薪水的华人不过44人。在1992年出版的古巴《波埃米亚周刊》上,曾刊登一篇题为《起义军中的华人》的文章,里面提到:“当战争结束,共和国建立时,曾为古巴独立流血牺牲的华工不求论功行赏,也没有索取荣誉和地位,而是功成身退。

然而华人的革命之路并未结束,又过了半个世纪后,古巴巴蒂斯塔独裁政权激化了国内的社会矛盾,引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古巴再次爆发革命。

1953年的7月26日,在菲德尔•卡斯特罗带领下,165名古巴革命者进攻圣地亚哥-德古巴市郊的蒙卡达兵营,打响了反抗巴蒂斯塔独裁统治的第一枪。由于当时革命队伍的实力弱小,无法与美国扶持的巴蒂斯塔独裁政权抗衡,所以起义未能成功,但它鼓舞了古巴劳动人民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垄断组织和地主、资本家的革命斗争。

直到1956年底,流亡墨西哥的卡斯特罗率部返回古巴,计划再一次进行武装起义,但遭到政府军残酷的镇压,经过三天血战,82人仅剩12名幸存者。他们隐蔽在马埃斯特腊山区,并在此建立了根据地,积蓄力量。这期间,古巴革命者的队伍中再一次出现了华人的身影,并涌现出戈斯打沃.崔(Gustavo Chui)、阿曼都.赵(Armando Choy)、摩西斯.王(Moises Sio Wong)三位华裔将军。古巴革命者学习来自中国的《论持久战》以及游击战策略和先进的共产主义思想,并印成小册子,这些小册子被起义军官兵亲切地称作“来自中国的粮食”。

最终,经过2年多艰苦卓越的斗争,在1959年1月2日,由切格拉瓦率领的起义军攻占首都哈瓦那,政府军投降,人民革命战争取得了胜利,翻开了古巴历史新的一页。

现如今,华人已完全融入古巴社会,古巴也不再出现对华人种族歧视的现象,华人也在古巴获得了和其他人种一样平等的权利。华人的到来,加速了古巴文化与中国文化习俗与宗教信仰的相互融合,其中,最神奇的是中医技术,当地甚至流传着许多中国医生的传说故事,以至于还有这样一句谚语:“此人病入膏肓,连中国医生都医不好了!”

在古巴两次独立战争期间,有数以万计的华人投身革命。这批由华人组成的军队在古巴革命中作出很大贡献。因此,才有文章开头古巴独立战争英雄甘札洛·狄格沙达将军的赞语,“在古巴独立战争中,没有一个华人当逃兵,也没有一个华人做叛徒。”

当然,古巴人民和中国人民的友谊绝不止于此。新中国成立后,古巴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拉丁美洲国家。2008年中国四川汶川地震期间,古巴立即派出了一支35人组成的医疗队进驻汶川开展医疗救助,他们说:“中国就是古巴,四川就是哈瓦那,只要中国四川灾区的人民需要我们,我们就在这里坚持工作。” 愿中古两国友谊长存。

作者:孙振博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 地史馆 ]

地理历史不分家

用地理解释历史,用历史记录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