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溪流、水瀑! 「三貂嶺出猴洞」放慢腳步享受3步道+3層瀑布天然景觀
旅游日期:111.04.09 天气:晴天旅游路线图:三貂岭火车站10:40→硕仁里三貂岭步道入口10:53→福兴宫11:57→越岭鞍部13:20→柴寮古道入口13:55→猴洞火车站14:30
10:40三貂岭火车站,一大票的登山队伍下车很是热闹。应该大部分都是冲着三貂岭步道(三层瀑布)而来,也是我今天行程的第一段。总觉的三貂岭的月台已失去昔日的原始味道。
出车站右转小巷道,斑驳坍塌的屋墙,但还能记忆昔日的景貌。时光流逝让人不胜嘘唏!
三貂岭旧隧道改建为自行车道已是期日可待。旧隧道顶书有「至诚动天地」。
机车头通过基隆河三貂隧道前铁桥,想起念瑞芳高工时常在星期六中午从瑞芳搭平快车,就双手抓着门旁的铁杆吊挂着晃过基隆河进入三貂岭隧道回到双溪站。
过铁道涵洞沿着平溪线铁道旁小路走往硕仁里。红砖独立厝面对着平溪线铁轨有种说不出的静寂,屋旁的莲雾树真高大,屋况很好有人居住。
跨过平溪线铁道。右侧白色建筑物是硕仁国小(已废校)。
硕仁国民小学大门紧闭。
这条古道从三貂硕仁里沿着基隆河上游走,中途跨过「中坑溪」及「五分寮溪」。路径沿着五分寮溪,途中有「合谷瀑布」、「摩天瀑布」、「枇杷洞瀑布」,称作「三层瀑布 」。因沿着五分寮溪抵达平溪的五分寮聚落,故也叫做「五分寮古道」。
石阶步道上回眺硕仁里。
三貂岭 步道一开始是约近百公尺的石阶步道,整齐有致的旧石阶揭开序幕,一旁是石砌的排水沟。
这条昔日平溪「五分寮」聚落来往猴洞、瑞芳所走的道路,在经过「台北县风景特定区管理所」整理后正式命名为「三貂岭 步道」。
合谷瀑布是三貂岭 瀑布群中水量最大,也最为壮观的瀑布,它位处三个瀑布中的下游位置,瀑布有上下两层,上层高约25公尺,宽约9公尺,下层略窄,高约15公尺,宽约6公尺。
左边竹林间可见昔日矿场的房舍及设备遗迹,以前曾铺设五分车运煤铁路,所以沿途山路才能这么宽阔平缓。
第一座绳索吊桥通过中坑溪。
三貂岭 步道为宜兰铁路开通前,瑞芳、侯硐、三貂岭 、平溪、菁桐等当地居民出入要道,为淡兰古道支线之一。
第二座绳索吊桥通过五分溪。临溪处竹丛摇曳、几颗柳杉成荫。
过绳桥左边叉路往合谷瀑布瀑顶及五分寮山。取直行续往摩天瀑布,右侧有一大片的柚园。
古道沿着五分寮溪岸而行,路径虽有起伏,但依然轻松好走,沿途有柳杉林与竹林相伴, 为五分寮古道中的菁华路段。
摩天瀑布前观瀑平台,平台旁大树林立,树荫遮天,即使夏天来此观瀑也相当清爽。
摩天瀑布崖壁内凹, 弯如月亮,岩壁的弯弧,既壮观又优美。 瀑水自崖顶洒落而下,柔弱如绢轻摆,瀑布最后冲击瀑下的大石而水花四溅,偶现彩虹于瀑下。
石阶爬往枇杷动瀑布。
一段垂降石壁,下半段已被吕梯取爱。
只剩上面一小段还保留凿岩为阶的原有状态。
枇杷洞瀑布高峻内凹岩壁顶部悬空窟窿形状有点像枇杷,因而名为枇杷洞瀑布吧!瀑布高约十几公尺,岩壁险峻气势万千。
大岩壁下拉绳爬岩壁上枇杷洞瀑布的瀑腰。
进入瀑腰从内往外看瀑水倾泻而下的景观。
绳索木梯沿壁爬上枇杷洞瀑顶。
接上棱线小水泥路,左往大华火车站右走中坑古道、柴寮古道出侯硐火车站。取右往侯硐。
水泥墩越过枇杷洞瀑顶五分寮溪。
平坦浅流枝叶低垂的溪面。
枇杷洞瀑顶岩床。
步道越岭。
步道出五分寮产道上接106公路。续走往福兴宫。
12:00福兴宫(四品财神公)。步道至此右转进入中坑古道往侯硐,直行出五分寮产道再出106公路。取右过福兴宫进入中坑古道。
福兴宫四品财神公。
中坑古道沿着五分寮溪左岸缓爬而上。
简单木板桥过小溪流。竹丛处处。
枕木沿着小溪流铺设行走过空地。
枕木步道与山路交替开始陡爬。
古道第一次越岭,越岭处有休息区。今天古道上也是有很多登山客。
枕木步道越岭后弯曲陡下山谷。
短木板桥过山涧,几颗柳杉林立。
古道山丘上的「中坑福龙宫」土地公庙。小庙前有石板堆砌的简单供台。
古道沿着山腰继续陡降而下。
古道下至溪谷在此涉水过「中坑溪」。
平坦浅流清澈的中坑溪。
古道过溪沿着中坑溪左岸缓走而出。
中坑溪岸石壁,通过满是壶穴的潮湿岩石路段。
进入一段山溪的溪岩路,与溪水共走。
在溪床里往上走。
离开溪床石阶古道陡爬而上。
遇见一段人马逆向下来,今天此古道上倒是很热闹!
古道第二次越岭,岭上一样设有休息区。
越岭后木桩土阶随即陡下山谷。
石阶、石砌驳坎,应该是古厝地。
荒烟漫草中断墙残壁的古厝残迹,石臼还是静立在残墙边。
又遇一队人马从逆向下来,随队的这只小狗似乎很累的样子!
过古厝地木桩碎石路又开始爬过岭。
古道第三次越岭,岭上都设有休息区。
越岭后古道一样随即陡下山谷。
古道转平缓,左侧经过一道长长的石砌高墙。研判应该是古厝地基。
果然不错、仰头看见石砌墙上林间有石头厝的屋墙。这处古厝地的规模不小,昔日是大户人家。
水泥墩越过小溪。
古道沿着平缓的小溪缓缓而走。这段是中坑古道的精华路段,沿途缓缓水流、竹影摇曳、古厝残迹!
简单的木板桥连续左右过溪。
古道、溪流、水瀑在温暖阳光下,让人频频放慢脚步享受这天然的景观。
这段平缓的溪水古道上不少这种简单的木板桥。
原始的溪床景观,夏天来时水里有不少的溪虾。
古道沿溪而行忽左忽右。
通过一处林树遮天深邃的林道。
中坑古道上最后一次过溪。
溪岸上右边芒草地昔日应该是梯田地,现今已是芒草地了。
古道在此右转渐离溪岸。
又出现石阶古道、石砌驳坎,又是一处古厝地。左边叉路山径往五分山。取右石阶而上。
昔日古厝地已是平坦的碎石休息区。古道从此厝地又要开始陡爬!
笔直陡峭的木桩碎石路准备又要越岭。
13:20越岭鞍部,大队人马在岭上休息。中坑古道至此结束,鞍部往下进入柴寮古道路段。
越岭而下进入柴寮古道一路下坡出侯硐。
木桩碎石步道一路轻松而下。
古道转为原始下坡土石步道。
步道转缓在山腰小木板桥通过小山涧。
这座约20米长的木板桥通过一处山沟崩塌处。
柴寮古道在通过木板桥后路基变宽且平缓而下出侯硐。
柴寮路13号独立铁皮屋,屋旁一台生锈废弃的三轮车。
这应该是土石产道了,只差没有铺上柏油。
左侧木桩土阶截弯取直,有指标牌往侯硐车站。取左下土阶。
古石阶步道沿着山壁而下,已能听见下方火车经过的声响。离古道出口部远了!
古道上看见铁道了,经过山坡菜园。
13:55古道出口接上水泥车道。
水泥车道通过铁道涵洞。
侯硐矿工工寮「内寮仔」。右边立有简单导览图。
内寮仔:民国57年本矿坑口南向铁路边兴建的工寮,由靠北向两栋一楼砖造及靠南向的二楼半加强砖造建筑组成。现存的二楼半寮仔内部是隔成三层楼功能的矿工宿舍,每一个窗户位置就是一户矿工全家生活起居的空间,举凡吃饭、小孩读书、睡觉等都是在此小空间内,内寮仔的两端楼上楼下各设有炉灶工矿工炊事。。(资料来自:周章淋,黑金的故乡 猴硐,台北县政府2009)
瑞三本鑛:昭和15年(1940)为了开采南端落差500尺断层下的本层煤所设立的矿坑,原坑名为「本坑」,是瑞三公司产量最大的矿坑,主坑为平水坑道,其内设有一、二、三、五斜坑及再卸、又卸做为通道,而采煤点是在「脚塔」(片道)的坑道,最远卸底距本矿坑口4,572公尺,深度由坑口海拔+96公尺挖至海拔-348公尺。。(资料来自:周章淋,黑金的故乡 猴硐,台北县政府2009)
今天碰到坑外有导览员,可以进入矿坑参观,虽然只有短短约50公尺深,但还是庆幸有机回可以进入参观。
可看出这段坑壁是岩层,里面还用圆木桩顶住坑顶。
只能走到地面这根圆木前不能再深入,原路走出。
坑内水声隆隆,右侧坑壁下有水道。
接近坑口才能看清水道内水。
从坑内流出水又清又凉水量又大。
本坑吊桥桥墩遗址:昭和15年(1940)本坑(本鑛)开坑时,于旧断桥处重新兴建供运煤车及人员通行的钢索吊桥,其中一座桥柱以河床上巨大石头当柱敦。民国35年整煤厂南向矿车斜坡道完成,本坑矿车改由基隆河西岸行驶后,吊桥仅供人员通行,复兴桥通车后吊桥多年未修钢索已断,仅留倾斜桥柱及桥墩。。(资料来自:周章淋,黑金的故乡 猴硐,台北县政府2009)
柴油机车库:本矿坑内的平坑及坑外平面运送矿车都由柴油机车头负责牵动,此电车库是专门负责本鑛6台执勤中及2台预备柴油机车头的维修保养,由电车组机电人员负责机车头各种故障排除、更换、维修、保养,除了少数零件进口外,一切自己制造改修,所以电车库几乎就是一处全功能的柴油引擎机电工厂。。(资料来自:周章淋,黑金的故乡 猴硐,台北县政府2009)
穿过侯硐柴寮路老街道,街景楼屋好像回到几十年前。
古厝地已变成菜园地。
右边棚下有两个大的旧邮筒,一红一绿,记得绿邮筒投一般平信而红邮筒投限时快递。
红砖古厝很有古味,这在当时是这里很好的房子。
红砖砌的圆拱门廊,大门及正面墙都用原木板。
一旁废弃屋内放有一台旧的三轮包车,这也年代已久的骨董了。
整修中的瑞三选煤场及高跨基隆河的瑞三运煤桥。
14:30抵达猴硐火车站,搭火车离开结束行程。猫造型的天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