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前CEO:陆将成最大晶片产地
近年中国12吋晶圆厂增量预估
尽管美国在对半导体业的封堵令中国苦不堪言,但透过财政补贴与「举国体制」扶植产业的做法,仍令美国朝野大感忧心。谷歌前CEO施密特(Eric Schmidt)及「修昔底德陷阱」作者、哈佛大学教授艾利森(Graham Allison)指出,若美国不积极因应,中国或将在2025年取代台湾,成为全球最大晶片产地。
2010年1月,由华力微电子负责的中国首座国资12吋晶圆厂,在上海开工投产,此后在中美角力、新冠疫情、全球晶片荒等影响下,近年中国半导体产业正迈入前所未有的高速建厂期。
集微咨询统计,在官方积极参与下,中国目前共有23座12吋晶圆厂投入生产,总计月产能约为104.2万片,预计未来五年中国还将新增25座12吋晶圆厂,截至2026年底,中国12吋晶圆厂的总月产能将超过276.3万片。
尽管因美方制裁,中国在高阶半导体技术的追求道路上受挫,但施密特与艾利森日前联合在华尔街日报撰文指出,从1990年到2020年,中国建造了32座晶片工厂,而全球其他地区只有24座。如今中国已制造全球一半以上电路板,并控制着晶片关键原材料供应链,生产全球70%矽、80%钨和97%镓。
施密特与艾利森表示,中国使用与先前拿下电信设备、太阳能和电动车市占率一样的战术进攻晶片市场,拜登政府虽曾提出「美国创新与竞争法」,向晶片制造业投资500亿美元,但国会讨论良久最终没有通过。但即便通过,这个金额也不过是中国投资额的三分之一。两人警告,若中国在晶片供应链方面持续占有优势,将在基础技术方面取得美国无法匹敌的突破,例如为「深度学习」量身定制的晶片,这将改变社会,让自动驾驶、顶级疫苗等技术的可能性实现。
另一方面,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8日在湖北武汉进行考察时强调,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刻不容缓,要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习近平并考察武汉华工激光工程公司,仔细察看晶片产业创新成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