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兼并重组“风起”,光伏行业离见底不远了?
进入调整期的光伏产业,正处于煎熬之中,冒出一个火星就点燃一点希望。
5月22日,已连续低迷两年的光伏股突然迎来一次集体大涨,涨幅最高的达到20%,涨超11%的达到10家,金刚光伏(SZ:300093)、东方日升(SZ:300118)、钧达股份(SZ:002865)、晶澳科技(SZ:002459)、爱旭股份(SH:600732)等10余股涨停。
这与前一天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组织的一次座谈会有关。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指导下,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召开了光伏行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针对行业六方面问题提出发展意见,利好消息传递到资本市场。
这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一条即“鼓励行业兼并重组,畅通市场退出机制。”
光伏行业处于新一轮洗牌期,市场退出问题倍受关注。只有畅通退出机制让该死掉的公司早日死掉,让大量低端过剩产能早日出清,光伏行业才能早日见底,结束调整期迎来新一轮增长期。
如何解读行业协会座谈会释放的信号?行业并购与重组的时机成熟了吗?推动重组,对于光伏等能源行业穿越行业周期有怎样的价值?
为什么要鼓励重组?
在此前持续三年的光伏上行周期中,全产业链疯狂扩张。仅2023年上半年,就有60家企业发起了近2000亿元规模的再融资用于扩产。
但很快,行业开始为非良性竞争而付出代价。今年一季度,尽管新增光伏装机同比提升36.89%,但光伏企业的业绩集体出现倒退,亏损严重。据媒体报道,百家光伏公司今年一季度合计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37.58亿元,同比下降73.01%。其中,约30%的上市公司亏损。
第二季度以来,行业产能过剩风险进一步暴露,全产业链成本倒置亏钱,大量企业停产、项目停工,不少企业陷入了破产危机。
按照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的预测,如希望继续发展至一个稳定、饱和市场,行业需要“出清三分之一以上到一半的落后产能”。
这就是光伏行业协会提出“鼓励兼并重组,畅通市场退出机制”的大背景,反映的也是整个行业的心声。
朝希资本管理合伙人惠亨玉在接受华夏能源网采访时表示,行业协会对市场退出机制提出意见,是为了让落后产能尽快出清,让先进产能得到资本市场和新鲜血液的供给而畅通循环。
除鼓励兼并重组、畅通市场退出机制之外,这次座谈会对行业现状多个方面也提出了相应的规范性意见。
具体来说,针对低效的招商引资造成了产能同质建设和过剩,协会提出的解决办法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对低价竞争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协会明确了要“打击恶性竞争”。同时,还将进一步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提升关键技术指标,拉高未来光伏行业准入门槛),建立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并保障国内光伏市场稳定增长,探索通过示范项目支持先进技术应用。
惠亨玉认为,从二级市场的反应来看,此次整顿信号对于行业、资本市场“有较强的共振效应”,“结合协会公布的信息来看,光伏行业正在出清的路上。”
此前,政府部门及行业协会在纾解行业困境方面多次及时出手调控,收到了良好效果。
例如,在2020年下半年,光伏玻璃价格疯涨,一度四个月内价格翻番,后工信部牵头,光伏行业协会、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行业协会、建材集团有限公司以及主要的玻璃企业和组件企业举行闭门会议,此后修订了《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到2021年第二季度光伏玻璃的价格实现了回落;
2022年10月,多晶硅价格暴涨时,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三部门也曾约谈多晶硅主要企业,多晶硅的价格在次年得以回落。
兼并重组如何进行?
在证监会自今年开年以来的严监管风暴中,光伏股未能幸免。
华夏能源网注意到,截止目前已有8家A股光伏企业曝出“披星戴帽”,包括聆达、爱康已锁定退市、中利、阳光、天龙、航高、嘉寓、红太阳,再加上众多已提示退市预警的企业,大量光伏企业走到了退市和破产重整的边缘。这些问题资产将如何收场?
惠亨玉告诉华夏能源网,“在以散户为主的投资者结构之下,因为牵扯到上市公司、地方政府、股民利益等方方面面,直接退市带来的损伤不小。对于那些流动性很低的‘僵尸’企业,重整或者借壳更为合适。”
尽管由于技术壁垒不强,光伏及相关制造业的企业间并购并不是很活跃,但从光伏行业发展史上来看,比较成功的重组与并购案还是在同行业内部时有发生。
“一种是大吃小,一种是借壳。”惠亨玉表示,行业间的并购,有的可以借此完成产业结构强链、补链,或者能让一些相对优质的,卡在上市排队关卡的企业得到资本市场的支持,其背后的股东和资本也能实现退出。
2015年,江苏协鑫通过重整*ST超日实现了协鑫集成的借壳上市,就是一个典型的重组案例。
协鑫通过重整打造了旗下首家A股上市公司协鑫集成(SZ:002506),同时业务也延伸进入电池组件环节;而超日被借壳之后恢复上市,让持有该股的几万名股民避免了退市带来的价值毁灭。
曾参与协鑫重整的惠亨玉回顾称,“这是一个多方共赢的结果,这种并购更具社会价值。”
兼并重组的另一个价值是,能吸引到一些更具资金实力的跨界企业带动光伏行业生产力的提升。
以2023年5月完成的收购案——水泥巨头红狮集团并购亚洲硅业为例,如果能向光伏产业上下游引入一些有实力的跨界龙头来整合资源,帮助那些面临暂时困境的企业度过难关,不被“错杀”,这是很有价值的。
“这个路径对于那些面临新旧动能转化的传统产业来说,是快速进入新能源产业、提升新质生产力的最好方式。”惠亨玉表示。
从行业产能角度而言,无论哪种方式,重组兼并的两重价值在于整合存量、控制增量。“其实还是避免过剩,避免大家盲目冲进来。落后的产能不要再增加,优质的产能则要保住。”惠亨玉说。
大兼并时机成熟了吗?
二级市场上一轮并购潮,发生在2014年至2018年期间。
惠亨玉向华夏能源网回顾称,彼时的环境有两方面利好,一是市场资金面比较宽裕,表外资金规模高达几万亿,市场对于并购的认知也相对正向;二是企业和市场都信奉“通过并购去产生第二增长曲线”,所以大多数上市公司在并购复牌之后都普遍实现了连续上涨。
具体到光伏行业,在2011~2012年间受众所周知的欧美“双反”打压影响,行业陷入困境,大量光伏企业破产倒闭。此后,随着2013年国内光伏市场的启动,光伏再次成为投资热点。
不过,随着光伏板块中一些非理性因素,叠加监管等多方面综合原因,2020年之后并购趋冷并逐年下滑。
而今,“鼓励兼并重组”的口号喊出来,大规模兼并重组的时机是否成熟了?
对此,惠亨玉认为,从并购意愿来看,目前行业内除了少数几家龙头企业实现盈利,大部分都存在较大程度的亏损,一些潜在的并购方更多处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所以同行并购有一定机会但也存在一定难度。
此外,尽管地产、家电、钢铁等行业巨头都在跃跃欲试寻找进入光伏行业的机会,但在“建立全国大市场”的政策背景下,光伏及相关能源产业的准入门槛,也有望进一步提高,“并不是跨界企业想做就能做的行业了”。
因此,光伏行业的重组,“还需要一定的市场情绪以及重组规则的落地。”惠亨玉认为。
在工信部及行业协会积极引导之下,行业前景如何,何时见底?
通威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在不久前对行业趋势作出预判,认为行业在今年四季度“会有起色”,再过一年后“迎来好转的确定性更强”。
惠亨玉也预判,光伏协会此次座谈之后,行业会进入一段观察调整期。如无实际效果,也有可能会出台更严厉的指导措施。在政策底出现之后,市场底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