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制出口 延缓北京取得高科技

晶三角:矽时代地缘政治下,美台中全球半导体安全(TVBS)

(更多精彩内容 请看翻爆)

出口管制不是万灵丹──它可以延后、却不能阻绝对手取得敏感的科技。出口管制如能结合其他的措施,才会更加有效,这就是为什么它仅是本章提出多种方法的其中之一。

然而,出口管制毕竟是重要的工具,美国和它的伙伴自一九四○年代就有有效运用的丰富经验。而且根据苏利文前述引言背后的逻辑,延迟北京的科技野心本身就是有价值的目标。此外,由于关键的技术咽喉点高度集中在美国和几个伙伴国家──特别是日本和荷兰──少数企业的手中,出口管制非常适合用于限制北京的晶片制造雄心。换句话说,如果美国能号召合作伙伴支持这个行动,并且能严格执法,将非常有利于出口管制的有效运作。

美国的领导力是最终的决胜关键,始终如此。一九四九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出口管制法》(Export Control Act),赋予杜鲁门总统(Harry Truman)一个不太寻常的权力:在和平时期限制美国科技出口的权力。这类的授权通常只限于战争时期。不过,随着史达林(Josef Stalin)这个美国二次大战的盟友摇身一变成为冷战时期的对手,杜鲁门政府制定了管制清单,列入清单的项目要不是禁止出口,就是需要取得国务院或商务部的许可。不久之后,美国把这项措施多边化,与盟国建立了一个出口管制体制,称为「输出管制统筹委员会」(Coordinating Committee for Multilateral Export Controls,简称COCOM)。COCOM于冷战初期成立,这个由十七个会员国组成的组织,同意限制出售敏感科技给苏联。

约翰.亨萧(John Henshaw)在史汀生中心关于COCOM历史的描述中提到:「美国和其盟国最初对苏联和东欧的COCOM清单项目的出口管制相对较成功。」他接着说:「简而言之,COCOM的有效性与美国的领导品质息息相关。」任何出口管制制度,最大的致命弱点就在于替代的供应源,这也是采取结盟的策略──而非单边做法──如此重要的原因。特别是与荷兰和日本共同合作,同时也把南韩、台湾、德国、以色列和其他国家拉入管制的阵营,可抢先一步防范中国有机会利用合作上的漏洞。(三之一:摘自《晶三角》TVBS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