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福州三坊七巷 走读中国近代史
作为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的福州三坊七巷不只有许多林则徐等近代名人故居,巷弄里更藏有浓浓的台湾味。(陈祖昌摄)
农历春节假期来临,大陆各地景点可谓人山人海。而作为「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的福州三坊七巷,有包括林则徐、林觉民等近代名人故居,可以细细走读半部中国近代史。而黄巷里的台湾会馆、南后街的「永和鱼丸」,也让三坊七巷充满「台湾味」。
大陆春运14日正式启动。这项被指称为「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迁移」,一共40天,预计将涉及90亿人次的迁移,这里面包含返乡及出游,不少民众规画利用这个假期到处走走,而若有机会到福州,「三坊七巷」肯定不容错过。
「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里坊制度的活化石」、「明清建筑博物馆」、「近代名人聚居地」,这些指的都是三坊七巷,它也是大陆都市内唯一较完整保存的坊巷布局街道。一条由石板铺成的南后街,连接着东七巷与西三坊,起于晋唐盛于明清,福州建城2200年,而这里浓缩整个福州的精华,游客可以用各自喜爱的角度漫步在这街头巷尾。
面对古民居,游客们可用知性的脑袋去理解,例如在建筑的空间处理上,三坊七巷在中轴线上的主厅堂,比北方的厅堂明显高、大、宽,而曲线形的马鞍墙更是全大陆独一无二。从历史的角度切入,也可以用感性态度去跟名人对话,林则徐、沈葆桢、严复、林觉民、冰心等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名人,也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
一般而言,游客到景区通常会开启:吃吃喝喝+买买的战斗模式;当走在南后街路上,这些都可以获得满足,鱼丸、肉燕、橄榄汁、油纸伞、牛角梳、脱胎漆器,应有尽有;甚至早期台湾民众心目中的福州佬三把刀:剪刀、菜刀、剃头刀,在这里也可以找到它们的痕迹。
但如果只是在南后街上南北走一回,就误以为逛完三坊七巷,那可就是入宝山空手而回。其实,三坊七巷的精华就是在「坊」跟「巷」里面。
例如,位于黄巷里的台湾会馆,是在1883年由当时的台湾兵备道刘璈提议,由各地乡贤集资兴建,专供台湾士子到福州参加福建乡试、进京会试时栖息之所。虽然目前所在地并不是原来的地方,但里面的一些历史典故,仍值得观看一番。
位于安民巷内的「安民‧半舍」是一家非常有味道的民宿,民宿的负责人范小姐提到,有非常多的台湾游客来此居住,一住就是三五天,台湾媒体还对他们做了专访。
至于南后街上有间「永和鱼丸」,还真的跟台湾永和有关系。创业老板刘必松年轻时到台湾的永和地区落脚,在一家小吃店里打工学作鱼丸。后来刘必松回到了福州,1934年在「三坊七巷」开做鱼丸店起生意,所以店名就叫永和鱼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