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父逝世百年的哀思與惕厲
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二日上午九时卅分,孙中山先生在北京与世长辞,至今整整一百年了。
孙先生生于一八六六年十一月十二日,旅世只有五十八载四个月,何其不幸!其父达成公,活了七十五岁;其子孙科先生,活了八十二岁,唯独他因过劳,未享遐龄,殊可痛惜!大陆中华书局的《孙中山史事编年》,原拟出版二十册,后感内容繁重,篇幅超载,浓缩为十二册,仍属皇皇巨著,可见其尽瘁的一生。
孙先生弥留时,以英语和粤语,反复吐出「和平」、「奋斗」、「救中国」七字,令人感伤与深思。他是革命家,奋斗之目的,在求民族平等,民权发达,民生乐利。中华民国成立后,他强调建设之首要在民生,对前朝不以复仇为能事;演讲三民主义时,更不顾鲍罗廷的阻挠,批评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由此可知,他追求真理,爱好和平,而非战争。
相形之下,毛泽东完全相反,服膺斗争哲学,且身体力行,至死方休。一九六七年二月三日,他对卡博、巴庐库表示:「有人说,中国爱好和平,那是吹牛,其实中国就是好斗,我就是一个。」他身为掌权者,好斗就成为嗜杀了。他享受这样的过程,直言「与人斗,其乐无穷」,高呼「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在他的长期统治下,中国人民死于非命者,惨达天文数字。请问,他是孙先生的继承者吗?
孙先生的遗嘱,虽为汪精卫所拟,但他认可并且签名,因此有效。其中最重要的嘱咐,就是召开国民会议,以及废除不平等条约,这两项任务,都是蒋介石先生完成的。蒋先生是爱国军人,在那个民族灾难深重的时代,他坚苦卓绝,领导北伐和抗战,成为最高领袖,且统一全国,为毛泽东所推崇。结果,中共没收后者的言论,遂使大陆的历史教科书失真,令人不忍卒读。
一九二七年一月,蒋先生北伐期间,就收回汉口和九江英国租界。一九二八年十一月起,他与比利时、义大利、丹麦、葡萄牙、西班牙、希腊、捷克等国,另订平等互惠通商新约;又与美国、英国、德国、挪威、荷兰、瑞典、法国、日本等国另订关税新协定。假如孙先生多活几年,就能目睹这样的成果,必感欣慰。
一九四三年一月十一日,中美、中英的平等新约,分别在华盛顿、重庆签字,撤废的特权包括:领事裁判权、使馆界及驻兵区、租界、特别法庭、军舰行驶权、内河航行权等。稍后,巴西、比利时、挪威、古巴、加拿大、瑞士、荷兰等国,也相继与我国签订新约。百年不平等条约,遂在蒋先生的手上废除,奠定其民族英雄的地位。这段青史,我们擦亮了吗?两岸人民知道吗?
孙先生遗嘱中的国民会议,后来演变为国民大会,载入中华民国宪法。抗战胜利后,蒋先生明知张君劢先生为反对者,仍然接受后者起草的宪法,展现了领袖的度量。一九四六年十二月廿五日,国民大会通过中华民国宪法;一九四七年一月一日,国民政府公布,同年十二月廿五日施行。孙先生早就主张五权宪法,此举完成他的心愿,在天之灵当可再感欣慰。
但是,中共自始就反对这部全民宪法,且于一九四九年建立政权,宣称中华民国已经消失,又于一九五四年推出一部阶级宪法,相形见绌。孙先生的「救中国」,就是要救中华民国,如今这个遗命更为艰巨,责任在我们身上。《易经》说:「君子终日干干,夕惕若厉,无咎。」这样勤奋不懈,又警惕戒惧,方能免于危害,确保我们的国家,让孙先生永远是我们的国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