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处境特殊 台湾自制军机外销难
「勇鹰」新式高教机在志航基地展示动态性能。(庄哲权摄)
中华民国是仅次于日本、亚洲最早发展航空工业的国家,AT-3喷射教练机及IDF战斗机都是杰出代表作,只可惜受限特殊国际环境,无力拓展外销市场,加上空军倾向外购,从上世纪90年代IDF停产后就陷入停滞。蔡英文执政后再起炉灶,推出AT-5勇鹰高教机。从相对困难的战斗机改为生产教练机,却给人走回头路的感觉,因为昔日小老弟韩国以教练机为基础发展轻型战斗机卓然有成,如今已跻身全球战斗机的输出大国。
韩战之后,美国重新重视中华民国这位老朋友,不仅派第七舰队协防,双方还签订《中美共同防御条约》。然而,美国也一直在提防台湾,担心蒋总统反攻大陆,对台军援都特别强调「防卫性」。最明显的例子是1960年代,美国国会通过出售台湾F-4幽灵战机,然而国务院一直阻挠,主要原因就是认为F-4战机的载弹量太大、航程太长,可能拿来攻击大陆。当时美国正向对岸抛媚眼,改善关系都来不及,怎可能提供台湾高性能战机。
面对国际形势的剧烈变化,台湾也心生警惕,于1960年代开始飞机的自制之路,先推出介寿号轻型教练机,1970年代开始自制中兴号教练机,并从诺斯洛普引进F-5E战机生产线,命名为中正号,学习喷射战机的生产知识。1980年代在诺斯洛普的协助下,生产AT-3自强号喷射教练机,并成为空军雷虎小组的表演机。从螺旋浆机到喷射机,台湾总算建立自己的航空工业。
经历20多年的磨练,接下来就是自制战机计划。不过自制风险太大,国军鉴于F-5E的良好经验,倾向取得美国授权再自行组装来维持航空工业,同时换装新战机。1978年美国背弃台湾与对岸建交。1982年号称最友台的雷根总统与大陆签署「817公报」,限制对台军售的品质与数量,别说F-16A无法获得,就是性能较差的F-16/J79、F-20虎鲨战机也不许出口。很难想像,1980年初期,中华民国空军竟然还使用老到不能再老的F-100超级军刀机,及「寡妇制造者」F-104捍卫领空,处境比现在还糟。
在这种情况,自制高性能战机IDF就成了不得不的选择,但在寻找合作对象时,仍然还是得求助美国。所幸雷根总统关了一扇门,却开了一扇窗,对技术输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IDF的研发分成多个子计划,负责机体设计的「鹰扬计划」,主要协力者是通用动力(也就是F-16的母公司);负责引擎的「云汉计划」,主要协力者是盖瑞特(GARRETT);负责战机雷达航电的「天雷计划」,主要协力者是诺斯洛普,以及负责飞弹的「天剑计划」,主要协力者是摩托罗拉电子等。这些协力公司分别为IDF提供了机体设计、涡扇引擎、航空电子与雷达、以及空对空飞弹。
根据IDF工程师团队杨葆芝所着《台海扬鹰》,在设计初期,IDF的C构型机腹进气、双垂尾,有点像俄罗斯MiG-29,是一种中型战机。但是,我们并未取得足够推力的引擎,目前IDF的F125引擎,其推力限制在42千牛顿左右,这使得IDF终究是个本土防卫战机。
1992年第一个IDF作战中队服役时,美国宣布对台湾出售150架F-16战机,等待超过13年的梦幻战机终于到手。遗憾的是,由于预算排挤,IDF的产量立即被削减,从原本的250架,砍半为130架,原本预想的引擎推力升级到54千牛顿的「TFE-1088」就突然中止,计划书与初步改造图纸成为历史遗憾。
但是,千万别忘记IDF的空防贡献,在1995年至1996年,东山岛演习到96飞弹危机期间,此时的F-16与幻象2000仍在生产线上,飞行员也在培训中,因此台湾空防的重责大任,不得不由IDF及老旧的F-5E、F-104维持,而对抗的是大陆新入列的Su-27战机,被形容为「大卫王对抗歌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