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中文日:在秘鲁皮乌拉大学孔子学院感受中拉文明互鉴之美

语言文化搭桥,

文明传承互鉴

在联合国第14个“国际中文日”到来之际,秘鲁皮乌拉大学孔子学院响应中外语言合作交流中心和中文联盟的号召,开展了主题为“中文:架起文明互鉴桥梁”的系列活动。

一、“文明的长河:中拉文明

互鉴”展览开幕

4月19日傍晚, “文明的长河:中拉文明互鉴” 大型图文展在皮乌拉大学中心花园开展。该展览以时间为纽带,为大家梳理、展现了自人类社会之初至公元1840年的岁月长河中,中国及拉美地区文化的发展脉络和重大历史事件。丰富而精美的图片、简明扼要的文字在时间轴上蜿蜒而行,带领大家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

皮乌拉大学校长安东尼奥·阿布鲁尼亚(Antonio Abruña)、孔院外方院长威廉·萨帕塔(William Zapata)、大学人文系主任茱丽莎·古铁雷斯(Julissa Gutierrez)女士、历史和文化管理专业负责人玛丽阿列汉蒂拉·布鲁古阿伊(Marialejandra Puruguay)女士以及孔院下设教学点所属学校的校长、孔院师生等众多人士参加了开幕式。

安东尼奥·阿布鲁尼亚表示,在国际中文日到来之际举行这样的活动,意义非凡。时间轴为主线的文明对比,可以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同一时期发生在两个大陆上的重要历史事件。今年,皮乌拉大学孔子学院就要过十五岁生日了,一直以来,她通过语言教学、文化活动努力丰富皮乌拉的文化舞台,为增进中秘友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皮乌拉大学也会持续为中文教学提供保障,推进中文教育在当地的大力发展。

孔院中方院长马征在致辞中特别感谢了此次活动的赞助方《今日中国》杂志秘鲁代表处负责人孟可心老师和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这次大型展览在利马多次展出之后能够走出首都来到皮乌拉,得益于他们的大力支持。虽然他们未能参加展览开幕式,但是很多年来,他们一直对皮乌拉孔院的文化活动提供各种资助,使得远离首都、资源匮乏的皮乌拉孔院也有机会能够举办更多更有意义的文化活动,孔院的发展离不开这些热心文化事业的单位和个人的支持。

茱丽莎女士和玛丽阿列汉蒂拉女士则从各自专业的角度阐述了这次展览的意义。茱丽莎女士说,人类文明总是围绕着大河孕育而生,而这次展览也围绕着时间的长河展开……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尝试……其中丰富的图片所展示的两个文明中最具代表性的内容,尤其是艺术品,让大家可以就此展开对话,讨论文明的发展所选择的道路。玛丽阿列汉蒂拉女士则表示,这次展览展示给我们的不仅是图片、数据和历史资料,而且是一座联通了地理上相距万里的两个文明的桥梁,让我们看到了两个大陆之间超越时空的共同享有的知识、传统和价值观。

嘉宾讲话结束,孔子学院的杨景惠老师为大家献上了柔美的中国舞蹈《烟雨行舟》。之后,皮乌拉大学校长与孔院中外方院长一起进行了剪彩仪式,放飞了五彩斑斓的气球,并与在场嘉宾共同举杯,祝贺展览开幕以及“国际中文日”系列活动顺利展开。

二、别开生面的“风筝大赛”

4月20日下午,系列活动之“风筝大赛”在皮乌拉大学运动场上拉开帷幕。谷雨带来的是盎然生机,放风筝也是这个时节最流行的活动之一。南半球的皮乌拉炙热的夏天也在悄然退场,每至傍晚,微风徐徐,正是放飞风筝的好时候。孔院组织的这次活动共有30多个组报名,近百人参与,热闹非凡。

制作风筝对热爱手工的秘鲁人来说当然是不在话下,中文日的风筝当然要有中国元素。中国龙、熊猫、十二生肖、灯笼等等各式各样的风筝都出现在了赛场上,让人目不暇接,有的制作者还在风筝上写上了汉字。评委老师们从外观和飞行能力两个角度对参赛的风筝进行了评分。最漂亮的中国龙风筝和飞得最高最久的风筝制作者都得到了精美的礼品。更多的参赛选手则更注重与大家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直至太阳落山,大家还意犹未尽。

风筝比赛的同时,孔子学院陈菲凡老师和曹晓红老师忙碌于“我的中文名字”活动。一边是漫天的风筝在空中徜徉,另一边则是许多人排起队,等候自己的中文名字。很多人第一次有了属于自己的中文名,这会不会是他们学习中文的美妙前奏呢。

网络平台上,孔院于中文日同时发布了孔院口号“我学习汉语,我与众不同”的方言版本,点击量近7000。

“国际中文日”系列活动,让更多人走近了皮乌拉大学孔院,接触到了汉语,了解到了语言传承的历史和文化。愿这座桥梁日久弥新,成为大家互通有无、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通途。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来源:秘鲁皮乌拉大学孔子学院

欢迎订阅!

复制链接至TB:

【淘宝】https://m.tb.cn/h.Uk9jgPF?tk=K2kRdfgvr8z CZ0001

「《北京周报》全年电子杂志订阅 1—52期 PDF文件

赠笔记本礼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