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评论:欧盟限制中国电动汽车将加剧其化石能源依赖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 国家发展改革委6月15日刊发评论文章《欧盟限制中国电动汽车将加剧其化石能源依赖 勿贪一时之利阻碍绿色低碳转型》,这是“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维护经济全球化”系列评论之三。
欧盟为眼前一时之利对中国电动汽车强加关税,是典型的贸易保护主义行径,不仅阻碍全球绿色低碳转型进程,也将对欧盟能源自主和经济安全造成长远不利影响。
保护主义令欧盟“绿色发展大旗”失色,破坏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信心。德国相关研究显示,电动汽车行驶在全生命周期内累计碳排放较同级别柴油车低36%。2023年,在欧盟销售的电动汽车中,约30万辆产自中国,占19.5%;按照每辆电动汽车每年可减碳约1.66吨估算,相当于中国电动汽车每年帮助欧盟减碳49.8万吨。
欧盟一直以全球绿色转型“先行者”自居,先后提出2030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较1990年水平至少减少55%、2035年起禁售燃油轿车和小型客货车、2050年实现碳中和等目标,试图开辟绿色发展新赛道,谋求在全球发展竞争中的新优势。欧盟还以降低碳排放为由,推出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对“碳泄漏”进口商品征税。但面对清洁低碳的中国电动汽车快速发展,又试图通过关税等保护主义手段限制公平竞争。如果欧盟执意对中国电动汽车强加关税,将让世界各国对欧盟“绿色发展”的诚意、成色产生强烈质疑,动摇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合作的信心。正如英国《泰晤士报》、西班牙《起义报》等文章指出,欧盟一边要求消费者转向电动汽车,一边却又试图阻止性价比高的电动汽车的供应,此举荒谬可笑。
限制中国电动汽车将加剧化石能源依赖,不利于欧盟“能源自主”和经济安全。欧盟长期以来高度依赖能源进口,其中天然气、石油对外依存度均高于90%。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欧盟能源供给更加紧张,甚至高价购买美国天然气,对其经济发展、能源自主构成严峻挑战。欧盟一些经济学家指出,高昂的能源价格已使欧洲企业在全球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德国大众、巴斯夫等企业因为欧洲能源价格高涨对外转移产能。美国趁机出台《通胀削减法案》等一系列保护主义补贴政策,进一步加剧欧盟产业外迁压力。
德国相关数据平台显示,2022年欧洲电动汽车替代约61亿升汽油,有利于减缓化石能源对外依赖。但欧盟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从2023年开始出现停滞,2024年下滑到不到20%,重要原因就是缺少令消费者满意的产品。英国《金融时报》报道,2024年1—4月,在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开展反补贴调查的背景下,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在欧洲注册量仍同比增长32%,反映出欧盟消费者对中国高质量电动车的青睐。在这种背景下,如果违背市场规律,无视广大消费者权益,执意对中国电动汽车强加关税,将大幅减少欧盟消费者的购车选择,在高通胀压力下进一步推高消费者购车成本,拖累欧盟新能源汽车普及进程,最终损害的还是欧盟自身的利益。
绿色低碳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不能一边高举绿色发展大旗,一边大搞保护主义阻碍绿色发展。中国将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坚决反对欧盟保护主义行径,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维护本国企业合法权益。(作者:国家发展改革委金轩)
编辑 陈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