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炉炸弹:克罗地亚空军的独立武器

1991年,前南内战爆发。除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外,大部分军事力量与装备纷纷落入各塞族武装手中。作为第二大族的克罗地亚人自然不甘坐以待毙。除想办法让前南国军充当运输队长,还尽力搜集来一切高危民用品,拼凑出大量土制武器硬抗。

其中,最为出名的是所谓的Bojler Bomba(boiler bomber),也被翻译为锅炉炸弹或热水器炸弹。

战争爆发之初 克罗地亚人的武器紧缺且寒酸

作为前华沙集团成员 克罗地亚土武器往往有红色小兄弟的风彩。如戈尔斯基科塔尔地区的作坊,就手搓除子弹地雷。其原型早在越战便令美军头疼不已,基本构件为插入竹节空腔的步枪弹,底部还有钉子作为撞针。一旦被触发,子弹就会射穿倒霉蛋的脚甚至躯体。

然而,彼时的克罗地亚已失去老大哥援助。不仅有限的步枪弹要分给步兵使用,国内也没有满山竹林可供取材。只好用霰弹枪和手枪弹(如9×19 mm帕拉贝伦手枪弹),以及同口径钻头加工的钢管或现卷铁片凑数。但与越南不同,前南地区普遍是城镇化环境,导致弹头必须略出地面,为此又涂抹了润滑油以防潮。

克罗地亚人的的各种土制手雷

另一种土制陷阱武器的威力更大,这就是主要用于烹制食物的液化气瓶。其自带满装的10公斤丙烷和丁烷混合物,而1公斤丙烷的破坏力相当于6公斤TNT,天生可充当炸弹。作为地雷的平替,其被安置于克罗地亚共和国的要道或前南国军的必经之路上。

当然,在克方充分治愈火力不足恐惧症后,土制武器就被逐渐从陆军装备表中淘汰。唯有在缺乏装备的空军那里发挥余热。

在前南内战中被摧毁的米格21战斗机

相比还能靠几杆枪起家的陆军,新生的克罗地亚空军更是一穷二白。其资源来自Sinj跳伞俱乐部等民间团体,人员则是少到可怜的爱好者或具备飞行经验的志愿者,装备仅仅是小型运动飞机和稍大的安2农用飞机。

其中最活跃的单位,莫过于1991年10月8日成立的奥西耶克作战区独立航空排。

克罗地亚空军的安2 这款农药机同样被南越用以空袭

在指挥官马尔科-日夫科维奇的安排下,他们其初期在Đakovo 附近的临时机场执行任务。起初只是运输伤员和侦察,后来发展到向被围困的武科瓦尔伞降援助物资。最后,就像以色列的犹桶炸弹从地面发展到空中那样,琢磨着将手搓炸弹给飞机增加空袭功能。

奥西耶克排采用了锅炉炸弹,其主体除了气瓶。或许受到二战时AO史密斯改做航弹的启发,还有用炸药和弹片填充的家用热水器锅炉。其中,头、中和尾部分别焊接引火器、把手和尾翼,有的加装反坦克爆破部。同时,另一支部队斯普利特独立航空排使用一种钢管焊接的小型炸弹。

经历魔改的气瓶和热水器成了锅炉炸弹

克罗地亚空军经常出动两机编队,用民用GPS引导夜袭,依靠低红外特征躲避塞族武装的斯特雷拉-2М导弹。后者曾连续发射16枚,甚至有流弹掉进隔壁的匈牙利境内,才勉强击落1架飞机。但对方一度在两个月内出动35次,向阵地和难民车队投下 68 枚炸弹,并给武科瓦尔伞降过2吨物资。

不过,土制武器的效果毕竟不够靠谱。有目击者称,炸弹落在自家后院却只重创建筑表面,没杀伤任何人员。在兹拉蒂什特的地面战中,一枚70公斤的锅炉炸弹从山上滚进敌方战壕。有枪手发现并试图提前打爆它,但炸弹只砸坏了许多植被,就卡树上变成哑弹。

一枚非常典型的 锅炉炸弹

不同形式的锅炉炸弹 由于容量较小 威力远不及油桶炸弹

此外,安2并非专业战机,在频繁出动后也难免失利。前南国军很快意识到克罗地亚人非乌合之众,将装备KUB-M(西方称SA-6)的防空导弹团派往前线。结果,克方安2被频频击落,甚至传闻连日夫科维奇都在某次行动中阵亡。因而一度被迫中断行动。

后来,克方通过飞行员投诚与躲避军事禁运,获得了数十架米格21战绩与配套物资。其空军才不必再魔改民用品进行军事冒险,从而恢复了大规模行动。至此,钢管、气瓶、锅炉基本在克罗地亚重新回归民用。

唯有中东的叙利亚等地,还在延续其军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