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不尴尬 畅销作家开解方

图/杨之仪

角子解方:别当一回事,忍几天就过了(赵双杰摄)

李仪婷解方:四两拨千金,为自己和孩子做好心理建设。(罗永铭摄)

黄山料解方:谢谢好意,不被情绪绑架,情绪由自己决定。(三采文化提供)

张西解方:时代在变化,自己要更新。(三采文化提供.盈青摄)

准备好面对年节假期的亲友「尴尬对话」了吗?且看四位畅销作家各有其回应之道......

过年是亲戚朋友年度相聚的时刻,但近年总会听闻世代间的隔阂落差,令年轻人对于年节假期面对亲戚们的寒暄,总感觉是满满的「尴尬对话」,既烦躁又苦恼,既想不被长辈问候影响心情,又想好好回应才不伤和气。畅销作家角子、李仪婷、黄山料、张西分别针对感情、子女教养、荷包深度、生涯规画等尴尬难解的对话,提供自己的回应之道。

尴尬场面一:情感题

「几岁了还没交男/女朋友?什么时候结婚?老大不小了再拖下去什么时候生小孩?」面对这些问题,曾获博客来「2023最佳人生指南奖」的作家角子认为,别当一回事,忍几天就过了。

这样的问题我会告诉自己,不用认真当一回事!因为会有这样的问题大概是两种心态,一种是和我没话聊,就问一个最家长的问题;另一种是真的想帮忙介绍对象,亲戚朋友只是真心想帮忙。

面对这样的问题,首先我的回复心态是「不要太当一回事」,没有人是「真的当真」,太当一回事去想为什么会这样问?该怎么回答?反而是自寻苦恼。当然也有一种人是真的想帮忙介绍,但若自己心里其实不想这样被硬推着交男/女朋友,也是可以有巧妙的回答。

比如说「阿姨,我就是想找到像姨丈那么好的我才要嫁啊!不然妳教我像姨丈那么好的要去哪找?」或是「我就是想找像阿姨这么好的,现在要找到像阿姨妳这么贤良淑德的太不容易了!」以前我妈妈也这样,还积极把对方形容得特别好,我开玩笑回:「这么好那你叫爸娶回来啊?」

面对别人关心,但不想大过年撕破脸,心态上尽量不用当一回事,问的人其实也有很多自己的人生课题,也不会真的在意;另一个心态是一整年其实就忍这么3天5天就过了,不必杠上。

尴尬场面二:子女教养题

「孩子最近是不是零食吃太多啦?」「怎么这么瘦都不长肉是不是吃太少?那个XXX都长好高了」「小孩穿这么薄你也不管?」这些亲友的「关心」却往往让家长和小孩都会感到焦虑,亲子教养作家李仪婷建议作为父母者,只要自己的内在稳定,界线清楚,这些问题也能四两拨千金。

低自我价值的父母,如果真的会因为这些话语受伤,也许就需要离远一点。如果是有自信、自我价值高的父母,面对这样的问题大可以幽默轻松回应:「胖了?对啊,我们是心宽体胖啊!」「减肥?还好吧,要减的其实是我!」「其实他/她也不是你看到的这样,都有在运动,身体比我还健康的!」

除了转移说话者的锁定对象,我更觉得在每年过节聚会前可以先做一件事:为自己和孩子做好心理建设。例如先告知孩子会遇到这样的对话,一年就这么一次,就容许自己听这一次,若感受到受伤也只要简单说谢谢,自己再去安静的地方疗伤。让这样的心理准备在事前就处理、完成。

有些人对于这类言语会感到愤怒,会想要去扭转、改变对方的做法,但我会问:「如果对方说的话对我没有影响,为何我会愤怒?」会在意,可能也反应自己内在的失落,因此关键在于如何管理自己看待的态度,而不是管理别人的态度。

我家的孩子每次过年回阿公阿嬷家,总是被说只穿着短裤短袖会冷,这种情况我会和阿嬷站同一阵线说:「对啊!我也觉得穿太少,我帮妳把他/她叫来,妳跟他/她说。」不去扛「别人觉得」的问题,把界线画好,自然能轻松愉快。

尴尬场面三:荷包深度题

「现在每个月薪水多少?」「最近股票赚多少?」「今年年终领多少?」堪称长辈最爱问的几大问题,连续多年在畅销榜上的作家黄山料对于这样的「关心」表示:「面对久久未见的亲朋好友提问,我会先谢谢对方的称赞和好意,但也会在心里保有自己的界线,清楚他人的评价,与我自身的状况无关。」

也许有些人担心,划清界线被说没有礼貌、让别人不开心……也有许多读者曾问我,太在意他人的眼光,该如何自处?在我的新书《心很小 装喜欢的事就好》中写到:「赞美、被喜欢、获得肯定,是一种制约。你有多在意别人的肯定,就会在得到批评时,承受多大的伤害。」书中的主角小恩,从小就渴求家人的赞美和关注,然而当太在意他人的想法、将他人的评价视为自己存在的价值,最终也导致小恩的痛苦。

记得,生活的剧本,不是父母的续集,不是子女的前传;你不是感情里的配角,更不是朋友圈里的陪衬。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你的努力,不是为了别人眼光,而是为了找到自己。当心里明白清楚,他人如何评价你就不再重要,也就能与他人保有界线,不再被情绪勒索、也能活出自我。

新的一年,祝福读者都拥有自由,不一定是金钱物质的财富自由,更重要的,是情感、精神、情绪的自由,不被他人情绪绑架、不受制于谁的想法,你能自由决定今天醒来,是什么心情,情绪由自己决定。

尴尬场面四:生涯规画题

「还要念书吗?不先工作吗?」「接下来有什么打算?」「工作成绩理想吗?要升职了吗?」出社会后免不了被问工作或是未来规划,甚至想给年轻人一些未来就业的建议。已是畅销作家却选择再到国外进修创意写作的张西笑说:「真的很多亲戚长辈问过我这个问题,他们大多认为付出的金钱并不符合效益。

「你已经是成绩不错的作家,为什么还要去学写作?」通常我会回答,当同样的工作做得久了,会希望探索其他的可能,时代一直在变化,自己也要不断地更新,不能安于某一个现状。过往的累积反而给予自己信心的基础,更敢于从不同语言的创作、不同文化的视角中挖掘更多。

所以我很难以效益来回答这件事情,尤其当自身是创作者而非从商,较难以量化的方式去估量做一件事情的价值,它是生命经验的变化,对创作者而言、对我来说,这分影响是细水长流的,不一定会马上显现在某个销售成绩或数据上。

所有的变化都是生命中的珍贵的经验,出国留学的决定有点像是刻意为自己的环境去创造一个变化。

也是因为这些变化,才会在新作《是花季的关系》中的不同女性角色身上不约而同写到:生命的积累都是透过不断的选择带我们来到现在所在的地方,如何从渴望特别走向平凡、最终甘于自己所在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