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的内卷,又被他们抢先说透了

这些年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很多毕业生开始向“编制”靠拢,宁愿组成小概率的分母,也要成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其中一员,因为一旦“上岸”就意味着稳定,还有随之而来的潜在红利。

关于这一点,与我们相邻的人口大国印度也有着相似的现象,“考公”如今也成为印度年轻人的执念。

在这个种姓制度森严,贫富差距巨大的社会,考上编制是大多数平民改变命运、改善生活的救命稻草之一,不亚于“重新投胎”。

在印度,也的确有过“小镇做题家”逆袭的成功案例,他们的经历组成了今天要聊的这部中国人看了都深有体会的励志片——《12年级的失败》。

故事的主角马诺杰,是个生于落后地区的小镇青年,12年级(高三)这年,他正计划通过毕业考试,这样就可以出去找份体面的工作,为一家人减轻生活负担。

马诺杰对考试十分有信心,因为他所在的学校受镇长庇护,有个由来已久的潜规则——校方公然协助学生在毕业会考中作弊,以此提高通过率。

但谁也没想到的是,考试当天来了个副警长,他不仅没有接受校长的贿赂,更无视镇长的“提点”,反而上报了校方舞弊的丑闻,马诺杰就这么成为了炮灰,12年级的考试以挂科告终。

也就是在同一天,马诺杰的父亲因为要举报上级收受贿赂,被开除了公职,父亲坚持伸张正义,决定离家去上访,全家因此失去了靠山。

既然如此,马诺杰便和朋友自主创业,靠开蹦蹦车维持生计,只不过没干几天就因为动了镇长的“蛋糕”而被勒令停业,朋友还被警察关进了牢房。

为了救朋友,马诺杰想到了那个上报舞弊的副警长,百般求助下副警长亲自去了解情况,下令把无辜被捕的马诺杰朋友释放了。

这件事让马诺杰意识到,虽然父亲因为诚信丢了官职,但诚信并不是坏事,尤其当诚信之人掌握了权力,一切都会变得不一样。

从那天起,马诺杰励志成为副警长那样的人,决心当一名警察。他听从副警长的忠告,放弃作弊,复读一年。

第二年毕业会考,由于副警长被调任,学校恢复了舞弊的“传统”,在全校作弊拿满分的情况下,马诺杰硬是靠着自己的实力拿到了三等成绩,成为全校唯一的“失败者”。

之后他继续苦读,顺利拿到了学士学位,终于有资格参加公务员考试。这时他踌躇满志,一切都如他期待的一样。

而站在上帝视角的我们都能看得出,在这个公职人员举报上司受贿反被开除、拒绝受贿的副警长被离奇调任的社会,马诺杰这样的“小镇做题家”,想要凭借一己之力逆袭堪比登天。

影片的重点段落,围绕马诺杰考公展开,他经好心人提点,来到了德里。这里汇集了全国各地的上百万考生,遍地都是考公辅导机构。

由于考试规定每人有4次考试机会(低种姓人可有6次),这里有很多人都是三战、四战的资深考生。

经过简单考察,马诺杰决定考印度警察局(IPS)的职位,这个职位上岸就是隶属于联邦政府的警官, 全国仅有几千人,考试难度极大,分为初试、复试、面试,任何一门挂科都得从零开始。

但因IPS的职权比地方警察更高,马诺杰铁了心要走这条独木桥。

只不过,他的备考历程比任何人都要更加艰难,因为在来德里的路上弄丢了全部家当,他只能边打工边复习,先后在图书馆刷过厕所,在面粉小作坊996,每天用来学习的时间有限不说,居住条件也十分恶劣。

幸运的是,马诺杰结识了善良大方的富二代朋友,他不时会从生活上接济一下马诺杰。还有立志惩恶扬善的富家小姐诗蕊妲,在共同备考中一直给予马诺杰精神鼓励,两人还打破了出身的魔咒成为了恋人。

值得注意的是,《12年级的失败》并不是一部理想化的个人传记片,也与宝莱坞的歌舞主旋律相去甚远。全片没有大段歌舞,反而在细节处直击现实社会的弊病。

主角马诺杰更像是带领观众的“导游”,在备战公务员的这个微型社会中,引领观众了解“考公大军”形成的深层原因。

影片的后半段,更吸引人的是群像刻画,尽管每个人的考公目标都是一样的,但大家的“动机”却不尽相同。

比如马诺杰的富二代朋友潘迪,没有什么崇高的理想,考公不过是听从父亲的安排,因为上岸就意味着有更多的“灰色收入”,公务员不过是家族敛财的手段。而在潘迪的内心深处,其实最想做一名演员,只不过他始终没有勇气和底气,去拒绝父亲安排的人生。

比如富家小姐诗蕊妲,高种姓出身让她拥有了平民无法触及的起点,但她偏偏拒绝了唾手可得的从医生涯,转去考公务员,只因她亲眼见证了女性在这个国家遭受的不公待遇,希望利用自己掌握的资源,去真正改变这个国家。

再比如免费开辅导班的大龄考生高里,虽然是六战六败的低种姓失败者,但依旧乐此不疲地给予平民考生诸多帮助,因为他坚信考公是平民的一场“战争”,尽管实力和资源悬殊,但只要有一人胜利,就意味着全体平民的胜利。

而至于马诺杰自己,虽然考公的最初动机是做个有诚信的执法者,但在屡战屡败的备考过程中,他的心态和视野也逐渐发生了转变。

马诺杰意识到,诚信无法战胜一切,总有人会为了各种各样的原因抛弃诚信,用最利己的方式达成目的;

诚信甚至无法支撑个体勇往直前,就连马诺杰的父亲也在上访的过程中,被挫败感打败,萌生了放弃伸张正义的信念;

而这个国家也的确需要诚信,因为它小到影响个体的抉择,大到关着系国家的整体形象,个体的坚持虽然有限,但坚持就意味着希望。

从这个角度来说,相隔不远的我们也许是最能get到这部影片的异国观众了。

同样是人口大国,同样面临教育资源不均、贫富差距悬殊的现实情况,“编制”对于一部分年轻人来说,的确是规避压力和困境的最佳途径之一。

它就像是21世纪的另类“围城”,外面的人被里面的世界无限诱惑, 只看中其中的潜在红利,身在其中的人却不以为意, 甚至不理解为什么城外的人只盯着那些福利。

矛盾的背后,其实藏着一系列急需解决的问题,这远非一部电影、一个群体、一代人所能改变,就像马诺杰的高中舞弊传统一样,由来已久,并且将继续维持下去。

不过影片的结局,却还是决定给观众带来一些希望。

马诺杰在最后一次考试中挺进了面试。面对问题刁钻的考官,他本可以巧妙地隐瞒12年级考因作弊试挂科又复读的经历,以降低高管对自己的刻板印象。

但他此时早已不想用谎言去掩盖谎言,因为他的考公动机早已不是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是改变这个国家。

在座的考官若有所思, 有人想要看他的笑话,有人相信他会成为少数的存在,也许在那一刻,他们都想起了曾经与诚信相伴的自己。

最终,马诺杰通过了面试,成为考生中一个神奇的存在,他与诗蕊塔的恋情,也终于战胜了悬殊的出身,走向了圆满的结局。

虽然小概率,但这却是真实存在的个人经历。

马诺杰和诗蕊妲的原型人物

这样的“小镇做题家”故事看似传奇,但或许在他坚持的那天起,就已经注定了成功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