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角七号》的荣光照不到今天的《816》
很难想象,《816》出自魏德圣之手。
如果不提前预告他曾导演过《赛德克·巴莱》和《海角七号》,你会将这部刚刚上映的新片当作一部新人作品。电影将近3小时的时长显示了它的勃勃野心,但落到实地各处细节又显得悬浮。
如果说《赛德克·巴莱》因为超长时长突显了史诗气质;那么《816》的长则是无穷无尽的裹脚布,拖垮了观众最大限度的耐心。
失去节奏的电影
YIQIYINGCHUANG
《816》讲述了六个罹患癌症的儿童在一间病房相处的故事。这间病房的号码是“816”,也因为形似英文“BIG”,旨在传达孩子们绝症中坚强求生的希望。
电影最大的问题是节奏。魏德圣似乎有意标记他的超长时长,先决定容器的大小,再往里面填装。这个大容器放在《海角七号》和《赛德克·巴莱》都是相对合适的——因为在个人故事之外,置于特定时代下的群像戏需要更大的时空去铺陈。然而放在一部儿童题材的电影里,这个“容器”有如刻舟求剑,创作者为了追求鸿篇巨制的效果,最终失去了焦点。
以角色塑造为例,电影一开始是以女孩源源的梦切入的。梦的视角统统以动画体现,颇有新意,也给人纯真明媚的观感。源源化身勇敢的土著女孩,和同患病症的孩子们组成军团,与汹汹来袭的入侵者对抗。入侵者即病魔,两方持续战斗,就是电影的故事线。
如果在源源这个角色和她的梦上持续做文章,电影的结构会十分清晰。以女孩视角观察到周围的病友、他们的家人,再反射自身,观众也始终能被源源的心牵引。但很快,源源的梦结束后,视角就转向了一个、两个、三个甚至一群孩子。我们将动画遗忘至一边,忙不迭地观看其他孩子的困扰,源源也被抛诸脑后。
好不容易分清几个孩子分属哪些父母之后,命题“容器”终于来了。这么多孩子要搬到816病房——更方便导演讲述这个空间的主题,儿童戏也会变成几个家庭的群像戏。
大孩子、小孩子、离异的家长、单亲妈妈、老来得子的父母、成功人士……看似有不同个性的人都来到了同一空间,应该会出现化学反应了。但结果,我们预期的化学反应始终没有出现,甚至电影始终平淡,只是把这么多人放到了一个房间里而已。
失败的群像戏
YIQIYINGCHUANG
面面俱到,就没有一面能讲清楚。《816》看似讲了六个儿癌家庭,但这几个家庭的人物个性、相处模式似乎没有太大区隔。
家长们都有无限包容的耐心,孩子们各个天真勇敢。即使你能分清有个孩子曾经叛逆求死,但很快,她那倔强又鲜明的个性也被融入天真可爱的氛围里化作不见,她的面貌也变得模糊。
源源就是这其中的代表,代表了其他所有的孩子。他们都太体谅家人了,太善良、太温暖,周围所有的人都不忍破坏他们的天真,也自动屏蔽了病魔带来的困难。
但真实罹患癌症的家庭,真正能每家都做到如此和谐吗?拥有无限的时间陪伴,无限的耐心容错,甚至无限的爱给到周围共处一室的其他人——他们没有表现出一点人和人相处会产生的矛盾与隔阂,似乎在一个真空无菌的环境里,始终笑对各种形式的困难。困难也因此变得不真实,像离大家很远的梦幻泡泡,飘远了,根本看不到。
也许导演的本意是要给大家希望。但希望不是以这种无限美化的方式给的,屏蔽了金钱、伦理、空间、个性交错带来的种种挣扎,所有人都在一场明媚的梦里,等着好人医生来发通关卡。
电影里本来可以好好塑造的医生角色,也因为焦点模糊,失去了和观众连结的机会。我们只能看到他一张刻板不变的脸,不知道他曾经经历了什么,如何具体地看待每位个性不同的儿童病人,他像冰冷行走的治疗仪,只是关键时刻出来一下,然后又消失不见。
诸如此类本应好好塑造角色(无论主角还是配角)的时刻,都被导演以同一种方式悬置。他不断重复爱的包容、爱的温暖,使这么多个性鲜明的人为他的理想容器服务。最终他只是精心造了一个漂亮的玻璃瓶子,没有人在意玻璃瓶里装了什么。
脱离现实的空间
YIQIYINGCHUANG
反观魏德圣多年前的作品《海角七号》,虽然讲了一个纯爱故事,但在空间和群像的细节上,团队着实用心呈现了一个温暖而丰富的海岛小镇。
范逸臣饰演的主角骑上摩托穿梭街巷,这城中的一间间店铺、一个个骑车的人、一条条马路、一排排老屋,全都活色生香地随他的行动而活泼起来。因此在其中生活的人们也有了具象的面容——即使你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是你能感到那烟火气十足的氛围,是在人群、建筑和自然之间流动的。
但《816》为了打造一个有希望的病房,忘记了电影塑造角色的基底。它将所有人置于被隔绝的空间,几乎没有与外界的联系。每个孩子曾经过着怎样的生活,家长拥有怎样的工作,他们在遇到病患之前的生活是怎样的,这场病给他们带来了什么改变和苦恼……似乎统统都被搁置在病房之外。
其中只有源源的母亲向观众展现了她的工作环境,她是一位动物饲养员,因而有一颗善良包容的心。在讲述到关于动物的话题时,我们也更多能将源源、她的家庭和公共空间连接,从而看到这位孩子形成如此温暖个性的整个背景。
但可惜的是,其他孩子没有这样的机会。他们已竭尽全力在病房表现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独特个性,但与外界的交互是被切断的。他们的家长也似乎生活在真空之中。院长没有表现出院长的样子,牧师也没有与外界打交道的状态。他们所有的联系都被限制在这个封闭的空间,行为模式趋同,更显得病房像一个舞台——而非真正的病房。
如果你发现《816》中饰演保险销售妈妈和《周处除三害》里的尊者助理是同一位演员曾佩瑜,你会惊叹在那部片子里,她即使出现了那么一点时间,就已给观众留下了洗脑般的声音和面容,而在这部片中,她哭得再痛苦,也很难让人记住她完整的角色。
两个都是隔绝的空间,但同一位演员表现出来的状态却截然相反。这不得不让人思考背后的原因。《816》对成年演员的调度和塑造几乎都失败了。
当我满怀期待走进电影院看《816》时,我想看到的是一次惊喜的、特别的讲述。它无关时长、无关篇幅,只需要让我感到有共鸣,我就会进入人物的内心。
但很遗憾,魏德圣这次没有做到,甚至他呈现的方式如此老套陈腐,好像早已远离人间疾苦,听不到真正痛的声音。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他找了一群可爱的孩子,用满溢的灵气弥补了电影的造作。如果连这些孩子都没有的话,《816》只是超长版的小清新公益广告片,那些美丽虚幻的泡泡,最终也无人在意。
作者丨李婧
自由撰稿人,豆瓣ID:
mumudancing
排版丨pelyliu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
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
益 起 推 荐
关 注 【 益 起 映 创 学 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