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蒋经国从「坚决反共」到「心怀统一」(吴建国)

蒋故总统经国先生。(图/本报系资料照)

日前蔡英文总统在参加「经国七海文化园区」启用典礼时,一反过去民进党「逢蒋家必反」的原则,公开高度评价蒋经国对台湾的贡献,以「反共、革新、保台」六字总结蒋经国的一生,以此做为蔡总统执政后强力推动「反中亲美」的政策背书,其罔顾历史真相,只求断章取义,以达个人政治目的的做法,有必要予以澄清说明,以正视听。

其实,蒋经国是否真正的「反共」,在他的一生中,于不同的阶段,曾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从少年时期对革命的憧憬,成为共产党员(1925年~1937年),到青年的认同中华文化与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1937年~1948年),以至中年亲历国共内战的烽火,目睹共产党残忍的斗争手段与政治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破坏摧残,以致坚决「反共」(1949年~1985年),保卫了台湾,免于受到战乱的影响。及至晚年(1986年~1988年),他又有了新的思维,除了推动台湾的政治革新(诸如全面改选中央民意代表、省市首长直接民选、解除戒严与开放党禁报禁)以外,他也开始重新审思两岸关系。

特别是执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的大陆建设,得到突飞猛进的成果,使得美国《时代》杂志在8年中(1978~1985)五度以邓小平为封面人物,还曾两度(1978与1985)获选为年度风云人物(Man of The Year),在国际的各界领袖中是仅见的殊荣,让蒋经国备感压力。加上1986年5月3日,竟然发生台湾中华航空公司货机被自家机长劫持,降落在大陆广州白云机场事件,逼使华航公司不得不出面与大陆民航局在香港谈判归还人机的问题,打破了蒋经国亲自制定与中共当局「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因此在决定解除戒严与开放台湾人民赴大陆探亲交流的突破性政策转变之时,他在生命仅剩半年的关键时刻(1987年7月1日),发表素以开明作风闻名的李焕为国民党新任秘书长,并亲自交代李焕国家要统一,勇敢的跨出了从坚决「反共」走向两岸应该要完成「和平统一」的一大步(以上资料引用李焕先生回忆录《追随半世纪》)。

可惜天不假年、时不我与,蒋经国正在全力创造、改写历史之际,他的健康没有给他机会以亲自缔造一个两岸统一后的新局面。但是就在他过世后的4年内,国民党内诸大老仍然秉持经国先生的遗志与遗愿,在李登辉总统的主导下,分别于1990年成立了直属总统府的「国家统一委员会」,1991年制定了《国家统一纲领》,成立了专责两岸事务的「大陆委员会」与「海峡两岸交流基金会」,1992年通过了《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并经由两岸两会香港协商,达成所谓的「九二共识」,奠定日后两岸得以进行事务性议题谈判的政治基础,以示遵循经国先生遗训,确立追求国家要统一的基本国策与最高指导原则。那是台湾积极促进两岸统一的黄金时期,只是后来的发展出人意料,造成今日台湾民意虽仍尊崇经国先生的政绩,却早已偏离经国先生念兹在兹的国家要统一路线。如此分裂性的民意走向,令人不解之余,也为台湾未来可能面临的兵凶战危,徒增忧虑。

如今我们回顾这段就发生在30年前的现代史,可以清楚看到蒋经国晚年已明显由「反共」改变为要与中共当局「平等协商,共议统一」的心路历程。若以「盖棺论定」来定位蒋经国,相信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会同意蒋经国最后的政治立场,已非「反共」,而是两岸的统一。

不过,综合蒋经国一生的行事作风,倒是与共产党所提倡的「各尽所能、各取所需」颇为吻合。他虽拥有绝对的政治权力,却从不为己谋,总是心怀基层民众的利益为上,确实做到「不以禄私其亲、不以官随其爱」的地步。他痛恨官商勾结,对财团、财阀从不假以颜色,保持距离,洁身自爱,强调的是「享受牺牲、牺牲享受」,视名利为无物,以「千万人中不可有我、千万人中不可无我」自勉勉人,认为「有了信心,就是胜了世界」、「没有了私欲,就是神仙」。他对干部的考核,以操守为绝对不可退让与妥协的底线,只要贪赃枉法,他就能做到六亲不认、追究到底、大公无私的依法处理。他自己更以身作则,终生未为自己与家人置产,是一个标准的「无产阶级」。

以此论之,对于蒋经国的「反共」,我们必须有深入的认识与了解,不可简单肤浅、以偏概全的骤下定论,乃是有识之士应有的共识。(作者为国立高雄科技大学前校长)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