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森制药终于兑现了承诺

(原标题:翰森制药终于兑现了承诺)

2019年6月14日翰森制药在港股上市的时候,给自己的定位是“一家创新驱动型制药企业”。

当时的翰森这么称呼自己,确实颇有胆略。翰森起步很早,比起很多biotech来说是有积淀的,所以一上市就成为港股医药板块市值最高的公司。不过要说起创新药企,当时的翰森还只是略有所成。

IPO时,翰森真价实货的创新药只有一款抗感染药物,其他创新药都还在CDE审批环节和临床环节。

可是翰森真的不含糊。2023年年报披露,翰森制药去年实现营业收入101.4亿元,比起5年前看似提升不大,但这钱里三分之二都是创新药收入,早就今非昔比了。

从满手首仿药到一口袋创新药,翰森只用了5年时间,机动能力堪称行业第一。

1、

从翰森披露的财报数据来看,过去几年翰森一直很坚定地走创新药之路。

2019年翰森收入86.8亿元,大部分来自首仿药。首仿要是放在10多年前是妥妥的“创新”,当年恒瑞的一招鲜就是抢着仿制过期专利药,凭着这一手成为创新企业的代表。

但2015年药审制度改革后,配合医保政策调整,一批biotech开始涌现,中国才有了大量从0到1的新药。

即使放到现在来看,都能体会到当时翰森抉择的难度:如果死守首仿这条路,顶住集采的冲击,同时开发更多首仿品种,翰森维持局面难度不大,也能算半个创新药企;如果全力做创新药,逐步放掉仿制药业务,可能会没办法全身而退。

翰森没有犹豫。借着三代EGFR药物阿美替尼的势头,明确全面拥抱创新药业务。别的不用看,2019年到2023年翰森研发费用率几乎提高了一倍,从12.91%增加到了20%以上。2023年研发开支接近21亿元,同比增长23.8%

转型过程一点都不轻松,翰森一方面要承受集采带来的降价压力,另一方面还要增加研发的投入。翰森尽管有强大的销售班底,但在短时间创新药也没有那么容易放量。很明显能看出,2019年后翰森的净利率有下降的趋势,体现出转型的艰辛。

阿美替尼是支撑翰森创新药营收的绝对主力。PDB数据库显示,2023年一季度阿美替尼在全国样本医院销售额是4500万元,差不多是三代EGFR龙头奥希替尼的60%左右。以此推算,2023年阿美替尼至少35亿元。而且,目测这几年增速都在50%以上

几款国产三代EGFR里,翰森的阿美替尼销售额是排在第一的,远超几个同行,可见实力不俗。有这一个大品种打头阵,翰森的创新药转型之路这几年都比较顺畅。2023年,翰森制药第7款创新药培莫沙肽注射液上市,目前这7款上市创新药都列入了国家医保目录。

2、

短期来看,翰森并没有大的生存压力。2023年底,公司账面上有224亿人民币的现金。在所有A股和港股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中,没有一家企业的现金储备能达到翰森的高度,即使百济神州也只能屈居第二。

现金是biotech公司的命根子,在不少企业为流动性发愁的时候,翰森储备了足够的粮草,理应有更好的表现。

2023年biotech出海成为风潮,绝大部分以license-out形式输出。国内很多企业没有能力承受海外临床的高昂成本,这才让外资购买方低成本拿到我们很多优秀管线,这样的国际化并不能算特别完美。

翰森去年尝试了产品BD输出,授权给葛兰素史克的两个ADC都是行业内鲜有人做的,一个B7-H4靶点,一个B7-H3靶点,这两个靶点的ADC全球都没有品种上市,进度最快的是第一三共,今年1月宣布B7-H3进入三期临床。

翰森其实还有另一条天赋发展路径。

放眼望去,港股生物医药公司市值在百亿港币以下的俯拾皆是,更不要提在泥潭中进退不得的未上市biotech。国内医药兼并潮很可能在2024年到来,翰森是最有潜力的竞购方。

这并非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去年翰森拿下了德琪医药的塞利尼索在中国大陆的商业化权益,算是一次成功的品种引进合作,未来翰森的类似合作可能会越来越多。

当然这些都建立在翰森经营策略稳定的基础上。今后,翰森应当会进一步压缩仿制药的比例,巩固以阿美替尼为核心的创新药板块,出海或者更多合作,都是可选择的不错方向。

从2019年上市到如今,翰森制药目前是港股医药企业中市值排名前三位的,和百济神州、药明康德站在一起。这匹平时不太被人注意的大白马,该到冲出头阵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