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宁静 德国不能台湾能?
(图/本报系资料照)
协和电厂与第四天然气接收站在本月17日进行环评审议,台电董事长曾文生会前说,四接如果继续在无谓问题上延宕,付出的代价就是供电稳定。其实,去年底德国才经历连续12天的无风期,太阳也不见踪影。这种没风又没太阳的时段德国人称为「Dunkelflaute」,意为「黑暗宁静」。而这次黑暗宁静把德国电网带到了它的极限。
去年11月6日晚上,德国电价飙升至每度新台币28元,是平时的十倍。危机虽然稍纵即逝,但德国最大电力公司RWE行政总裁马克思‧克莱柏当时忧心忡忡表示:「这已经不只是个警告了」。他提到,「黑暗宁静」是会一再发生的常态事件,若类似情况发生在用电更高的1月,德国电网恐无法撑住,「我们已经没有时间了,我们需要拓展稳定电力」。他并说道,德国拖延增加稳定电力已经拖太久了,「我们今天清楚地看到如果再生能源没有后援电力支持的后果」。
隔月,又一个「黑暗宁静」笼罩欧洲。德国和丹麦电价升得又快又猛。12月12号两国电价达到每度新台币32元,比2022年能源危机的最高电价还高。更寒冷的1月会不会有风呢?德国只能「剉咧等」,看看会不会被克莱柏说中。
时间回转到2023年,德国在能源危机稍缓后,关闭了最后3座核子反应炉。当时,克莱柏信心满满地表示不赞成核能延役,「我们的电力供应是足够的」。显然,2024年的克莱柏,狠狠打脸了2023年的自己。
自从核电在德国熄灯,德国从电力输出国转成电力进口国。德国的总用电量在能源危机后每年都有减缩,但电网依旧脆弱。重工业的出走也成几乎不可逆的趋势,对德国经济造成沉重打击。
20多年来,德国的能源转型耗费了6960亿欧元,约24兆新台币。根据《Welt》杂志报导,未来的花费还可能达数兆欧元。如此天文数字的投资,换来的却是高昂的电价和随时可能崩溃的电网。
台湾的能源转型计划是受到德国能源转型的启发,当初的口号是:「德国能,台湾为什么不能?」然而,当我们目睹德国电网濒临崩溃,百年企业黯然熄灯,台湾的政策制定是否应该反思:「连德国都做不到,台湾真的能做到吗?」
毕竟,目前德国能勉强过关,是因为欧洲拥有跨国电网支援。当风、光不足时,德国还能从法国的核电厂购电。而台湾是一个孤岛电网,一旦再生能源依赖度过高,将更难应对其不稳定性。台湾的燃煤机组已经老旧,新建燃煤机组几无可能。天然气发电占比也已达到4成,进一步的依赖将面临接收站容量限制和国际价格波动的风险。(作者为洁净能源推广协会发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