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灯区连环杀人魔,竟是真事改编

最近几年,C的阿婆作品改编剧逐渐走上了魔改道路,新版《尼罗河上的惨案》《威尼斯惊魂夜》也接连扑街。

BB

反倒是ITV推出的一系列真实罪案类剧集,成为了悬疑犯罪类英剧爱好者的首选。

譬如之前咱们聊过的《丹斯》、《白屋农场谋杀案》,至今都保持着不错的口碑。

这个系列最大的特点,是将纪实性与故事性相结合,每一部剧讲述一个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骇人案件。

尽管这些案件大多臭名远扬,但剧集并不以凶手的变态或是猎奇的犯罪手法为噱头,而是通过一桩桩案件充分刻画人物内心,极为写实地描画着人性以及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

最近,ITV又推出了一部新作。

虽然目前看过的人不多,但从豆瓣8.5的评分就不难看出,品质依旧上乘——《漫长的阴影》。

剧集由《杀死伊芙》、《审讯室:英国》的编剧负责剧本,《白屋农场谋杀案》导演执导,一共7集,讲述英国历史上最令人震惊的连环杀手案件之一,即“约克郡开膛手杀人案”。

之前我给大家安利过一部讲述这个案件的纪录片,《约克郡屠夫》。

关于案件的来龙去脉,那部纪录片里其实已经讲得很详细。

大致是说,一个名为彼得·萨特克利夫的货车司机,在1975至1980年间,先后杀死了13名女性。由于受害者多为性工作者,且在遇袭后都遭受过殴打、剖腹,身体被利器切割,死相惨不忍睹,所以媒体称彼得为“约克郡开膛手”。

不过,这个案件之所以在英国引起举国关注,不仅仅是因为凶手十分残忍。

真正让民怨沸腾的,是警方在五年的查案过程中暴露出的短视与无能。

案件中的凶手彼得,并不是什么高智商罪犯。他的作案手法简单粗暴,就是趁着夜色开车在街头物色目标,以搭便车为由引诱独行的女性上车,趁其不备敲晕她们,继而行凶。

曾有不止一名女性侥幸逃脱,甚至报案,但这些线索都没受到警方重视。

一开始,由于死者是名性工作者,且案发地点在红灯区,警方便盲目断定这是针对妓女的仇恨犯罪,并且公开“安抚”民众:“只要你洁身自好,就不会被凶手盯上”。

这样做的后果是,很长一段时间内调查的方向受限,将凶手锁定在嫖客和皮条客范围内。

而许多侥幸逃脱的受害者,也羞于向警方提供线索。因为一旦承认自己受到了“开膛手”的袭击,相当于变相承认自己是妓女。

另一方面,因为案发地点涉及黑人聚集的贫民区,警方在盘问时时不时就会夹带私货。

可以说,正是他们不自知的歧视带偏了调查方向,导致案件早期声势浩大的地毯式搜索、盘问,几乎没收获任何有用的线索。

与此同时,彼得并没有停止作案。

他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杀了五个人,真正的舆论转机就发生在第五起命案——因为这次死的不是妓女,而是一个16岁的普通女孩。

随后,更多不同职业、年龄的受害者接连出现,恐慌情绪逐渐蔓延开来。因为民众意识到,任何一个女性都有可能成为凶手的目标。

可此时,警方因无法判断凶手意图,直接选择无视“例外”,依旧坚称这是针对妓女的连环杀人案,并给受害者泼脏水,表示她们或许“平常不是妓女,只是时不时地做一做”。

但再怎么自圆其说,他们也无法应对越来越汹涌的舆论压力。

面对民众的质疑,警方只能不断加大警力,对案发地点进行地毯式搜索,对周边地区挨家挨户盘查,开通热线接受所有热心市民提供线索……磨蹭一段时间不见成效的话,就换个局长再把这些措施重来一遍。

时间一点点过去,案件仍然在发生。而警方除了耗费大量财力、人力重复地做着无用功,就是上电视告诫女性夜间不要出门。

这种官方态度最终惹恼了民众,尤其是生活在恐慌中的女性,她们拒绝继续为一个杀人犯而让步自己的自由,发起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夺回夜晚”游行。

就在警方的公信力降至冰点时,又发生了一个转机。

他们收到了由“开膛手”本人寄来的信件和录音带,对方公然嘲笑警方无能,并表示自己将持续作案。

这一行为无异于挑衅,警方高层被彻底激怒,找来大批语言学家辨别口音,将凶手锁定在英国北部,立誓要亲手将其送进监狱。

但当时的他们根本没有证据,能证明信件来自凶手本人。警方被强烈的求胜欲冲昏头脑,急于找到突破口向民众证明自己,结果……果然又被耍了。

就这样,在调查方向一而再、再而三被带偏的情况下,彼得在五年间杀害了13人。他破绽百出的犯案能多次逃脱纯属侥幸,最后被抓到也同样是出于偶然。

因此,整个“约克郡开膛手”案件的调查过程,就像是一场众目睽睽下的闹剧。

但正如剧名所说,它给每个目睹和经历其中的人,都留下了漫长的阴影。

这也是剧集与纪录片最大的不同。剧集采用了双线群像叙事,一条线索以警方为主角,一条则聚焦受害者们。

这些在登场时我们便知道最终将被杀害的角色,她们在警方与大多数看客眼中,是“受害者”,是“妓女”,是需要被解决的谜团,是不久后就会被遗忘的名字,但在编剧笔下,她们也成为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

1975年的英国,性交易是违法的,很多性工作者已经成家或者是母亲,比如头两个受害者,威尔玛和艾米莉,但这份工作是她们唯一的收入来源。

威尔玛独自抚养四个孩子,一天夜里将女儿哄睡着后便出门了,之后再也没回来。

艾米莉干上这行,同样是出于贫困。她和丈夫原本是泥瓦匠,给人修房顶的,但经济不景气,家里又要维持开支,她才在半夜出门接客。

剧中不止她一人,是在丈夫的默许甚至鼓励下成为妓女,出门挣钱养家。但当她们被“开膛手”杀害后,罪责却回到了她们自己身上。

这种不公在另一名幸存者身上体现得更明显。

她在路过时被彼得盯上、袭击,侥幸逃脱后立刻报警,因自称不是妓女,与警方预设的凶手动机不符,她的证词在一开始就被警方质疑,审问时受到污蔑与羞辱。

因为事件曝光,她不得不生活在妓女的标签下,事实是怎样已经不重要了。

性交易的存在本身就是社会贫富分化的一种体现。在经济低迷的时代,女性更容易被提供这种向下的道路。正如剧中的台词所说,“选择从事妓女工作”,这种说法本身已经足够讽刺。

总之,通过群像的方式,这部剧确实使一个陈旧的案件有了新的思考空间。也正是这些反思,促使阴影逐渐被解开,终有散去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