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渐脑渡江──朱熹.金门.茶(下)

坐落于金门古区村的燕南书院,相传是宋代大儒朱熹任同安主簿时采风岛上,以礼导民而立的书院。(本报资料照片)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以种茶、制茶闻名。(本报资料照片)

金门太武山海印寺至今近八百年,寺后有一块「安心石」。(本报资料照片)

金门太武山海印寺旁古迹「石门关」。(本报资料照片)

宋朝的金门泉州航线

未到金门,以为自己家门口的垫脚石是曾祖父晚清秀才举重用的石轮,在台湾,一件无限荣耀的事。

到了金门,才知道任一个平凡的巷口都有可能踢到旗杆石,举人或者进士才有的证书。

未曾搭乘金厦船班,不相信集两宋理学大成的朱熹可以从那么远的宋朝搭木船到这个弹丸的金门,彰明儒家教化。

搭乘了金门泉州(石井)航线,终于相信划桨的船只虽然比「鸿渐于陆」慢了一些,六十分钟以后还是可以听见泉州疏疏淡淡、含蓄内敛的南管。

二十一世纪来临,小三通以后,金门的时空感变得更大了,那么容易可以跟明朝、宋朝联系,可以扣接郑和、朱熹,可以延伸到菲律宾、新加坡、越南、印尼。所以,绍兴二十三年七月至同安、二十六年七月主簿秩满(1153-1156)的朱熹,临事而勤、穷理至极的朱熹,二十五、六岁活力无限的朱熹,登上鸿渐山且指称「鸿渐脑已渡江」的朱熹,难道不会想去看看那远在浯岛的「脑」是否真如自己所预期产生效应?在搭乘金门泉州(石井)航线之后,我是倾向于朱熹会有这样的「县内」移动行程。何况,金门在宋、明、清三代中举五十位进士,文采荟萃而被称为海滨邹鲁,如果不是有贤者、圣者亲临,登高而呼,如果不是有众生因亲炙而兴奋,难道望风就能草从,望月就能生影,望影就能生出一个会吟诗的童生?

沧海纪遗里的朱熹逸诗

何况还有一些蛛丝马迹可以让我们按图索骥。

明世宗嘉靖年间的贡生,出生于金门凤山(今金湖西洪村)的洪受,在隆庆二年(1568)编成金门第一本地方史料专书《沧海纪遗》,离朱熹在同安的岁月也不过四百年,其中就收录了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金门所镇抚解智所写的〈孚济庙记〉,其中辑入了朱文公在同安当主簿时的〈次牧马侯庙诗〉:

此日观风海上驰,慇懃父老远追随。

野饶稻黍输王赋,地接扶桑拥帝基。

云树葱茏神女室,岗峦连抱圣侯祠。

黄昏更上丰山望,四际天光蘸碧漪。

朱熹是学问家、哲学家,不是艺文创作者,整部《朱子文集》(陈俊民校订,德富文教基金会编印,2000)十大册,真正属于「诗」的文学作品,不及一册篇幅,分布在前两册中。集中很多作品的诗题是〈次韵某某〉,或〈次某某韵〉,这是一种被动创作,在诗会、群聚旅游中有人率先吟诗,同行的人步其韵而吟,谓之次韵或和诗,如果自觉所作不错,可能返回书房再加笔录,否则也就逸失了!当然,自己觉得不满意的作品,却为朋友所赞赏,反复吟诵而留存下来也不无可能。这一首〈次牧马侯庙诗〉,应该是在同行僚友诵出〈牧马侯庙诗〉,朱熹以其韵脚随口朗诵出来,被当时、当地追随的父老所记录,所以让那些有历史癖的人在《朱子文集》遍寻不着,却在金门地区传诵不已。

这首诗完整写录他泉州出海到金门的历程,最初两句实写船行飞驰,接待人员殷勤跟随,写事真。三、四句颔联写金门农产的富庶,有点夸张,但也不失官员视察的口吻,此处出海了,所以说是地接扶桑(最东方的所在),但还在帝力可及的地方。五、六句颈联则描述当地「牧马侯」、「开浯恩主」陈渊及其夫人的神话传说与地理景观,当然是实地观察的地志作品。首联写海,尾联写山,有的版本用「丰山」,牧马祠所在的山是丰莲山,十分得当;有的版本用「灵山」,既可指称这座有灵性的山,也可跳接到金门最高峰的太武山,呼应末句的「四际天光蘸碧漪」的辽阔视野,当然也暗暗照应了首句的「观风海上」。这时,回想整首诗,「观风」的「风」就不仅是海上的巨浪长风,还含着民风俗情的十五国风的风。

很多人可能悔其少作,但少作却有写实、真切的素朴之质,这首一日游的〈次牧马侯庙诗〉,可以闻出青年、青涩,却也青翠的青草香气。当日应该有相互酬唱的几首〈牧马侯庙诗〉、〈次牧马侯庙诗〉,「随、基、祠、漪」的四支韵脚反复从不同的嘴里随口吟诵,但是只有这首腾唱最久,其他「随、基、祠、漪」都在历史的浪潮里沉寂了,然而,就这一首次韵的、唱和的,不尽然是首发的──《论语》虽半部,不也就足够稳住天下了吗?

一生为茶用脑的鸿渐脑

后来我几次观风海上,驰于金厦、金泉之间,当然也几次更上灵山望,看那四际天光蘸碧漪。

最近的一次,随同一半诗意一半烟火的仙女,一阵无法驯养的风,什么都能看破但甚么都不说破的灵魂中住着如来的人,一朵不染发不染尘的云,或许我们是来参悟「妄尽心澄,万象齐现,犹如大海因风起浪;若风止息,海水澄清,无象不现。」的海印三昧(法藏:《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或许我们只是随俗地来到正殿后方的「安心石」,左手摸心、右手摸石,心中三称「南无观世音菩萨」,祈求心安如岩,心定如石。

我们都已绕行「安心石」三周了,仙女还在「左手摸心、右手摸石」继续与石对话,祈求风平、浪静、心可以安稳滑行。

这时我隐约听到:这么巨大的岩石是可以让人安心,其实三两片茶叶也有这力量,足以让人静定!

不知谁又接口了!没错,陆羽说的,茶之为用,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啊!」我在心底啊了好大一声,陆羽,是陆羽!

我懂了,我懂朱熹了,在太武山顶,在他所说的「鸿渐脑」之上,在宋咸淳年间(1265-1274)建造、晚他七八十年的太武岩寺旁。

中唐的陆羽写作世界第一本《茶经》(约765年),幼时是一个弃婴,最初竟陵禅师智机在水滨发现了他,抱回寺院抚育,大约也是「雁儿、雁儿」这样叫着,长大以后,他自己以《易》自筮,得〔渐卦〕上九爻:「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他因而取「陆」为姓,以「羽」当名,用「鸿渐」为字。朱熹在鸿渐山发出的感叹话「鸿渐脑已渡江矣」,不是「鸿」(水鸟)的脑,不是「鸿渐山」的头,而是陆羽、陆鸿渐知道种茶、煎茶、品茶的智慧将会传到浯岛、传到海外了!

同安北侧就是泉州最有名的产茶区安溪,鸿渐山、鸿渐村因此有可能也开始种茶、制茶,出口茶叶了。明代郑和下西洋(1405-1433),船舱里最多的就是重的瓷器(china)与轻的茶(tea),这鸿渐村还有建于明末,为纪念航海家郑和的「太保公庙」!以陆羽的字为名的山,以鸿渐为名的村庄,与茶马古道齐名的海上茶路从泉州港起锚,纪念郑和的古庙就在鸿渐山下。而朱熹的先祖朱瑰(瓌),唐末受命领兵镇守产茶重镇的婺源,后来改任征收茶税的职位,这机构就叫「茶院」,朱瑰被尊为「婺源茶院朱氏一世祖」。朱熹晚年在武夷山隐居、著书四十年之久,对于鸿渐与茶,是不烙就印入脑海,不自觉就脱口而出的字吧!

这「鸿渐」,朱熹清楚,是一生为茶叶在用脑的传奇人物,不是硬梆梆的山石,不是回旋在水与陆的鸿雁。「鸿渐脑已渡江矣」,朱熹清楚,从金门,鸿渐脑又已渡海、渡洋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