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 谱写新的创业史
原标题: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 谱写新的创业史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企业家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优秀企业家精神是宝贵的社会资源,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时代呼唤与时俱进的优秀企业家精神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锻造一支具有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等特质的优秀企业家队伍,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首先要增强爱国情怀。爱国是优秀企业家精神始终不变的鲜明底色。一个优秀企业家,总是对国家、对民族怀有崇高使命感和强烈责任感,努力把企业发展同国家繁荣、民族兴盛、人民幸福紧密结合在一起,主动为国担当、为国分忧。创新是优秀企业家精神的灵魂。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持续创新,企业才能保持领先地位。企业发展不仅需要在产品、技术上创新,更要在管理、模式、文化等方面进行创新,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和竞争力。责任和诚信是企业家奋斗的基石。一个企业的长远发展离不开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和对诚信的坚守,企业不仅要在经营活动中遵守法律法规,还要在经济、环境、社会三个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是对社会的贡献,也是企业自身信誉和竞争力的体现。企业家需要具备国际视野,理解不同文化和市场的需求,把握全球经济变化趋势和产业发展规律,带动企业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中实现更好发展。
总之,一代企业家有一代企业家的使命,新时代的优秀企业家精神是多维度、深层次的。它要求企业家不仅要在经济领域取得成就,更要在履行社会责任、文化传承、国际交流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贡献力量。
以创新实干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新征程,企业家通过不懈的创新和坚定的实干,正在谱写着新的创业史。面对新形势,企业家更需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创新和实干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以创新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新已不再是一种选择,而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下,知识更新、产业演变趋势及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企业家要更加精准地识别有效信息,客观分析风险,及时敏锐地对产业发展前景作出战略性判断并作出果断的决策。企业家应该敢于探索未知领域,勇于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冒险精神,敢于突破、勤于创新,通过多元化的创新途径,积极推动企业创新发展,使企业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竞争力和活力,以推动企业持续发展和保持领先地位。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众多企业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不断突破技术障碍,在推出新产品和新服务,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也为企业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能够让科技创新离需求更近、离实用更近、离产业更近,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与此同时,管理创新也是企业家关注的重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企业需要以更加灵活和高效的管理方式来应对挑战。因此,许多企业开始探索平台化管理等新型管理模式,以提高运营效率和市场响应速度。商业模式创新也成为企业家重视的领域。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商业模式正面临重大变革。众多企业通过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挖掘潜在的商业机会,实现了业务的多元化和全球化。企业家正通过不断创新,推动企业走向更加广阔的发展道路,他们的努力不仅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实干彰显企业家初心本色。实干进取是一种奋斗精神,彰显着企业家的初心本色。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对商业目标的坚定追求上,更体现在面对挑战时的不懈努力和勇于进取。企业家在不同的经济环境和市场条件下,始终保持着对目标的坚定追求,无论是在企业初入市场的探索阶段,还是在后期的企业优化升级和国际化进程中,都以务实的态度和坚定的决心不懈奋斗,这种实干精神使得众多优秀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转变。特别是面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企业家更是展现了卓越的领导力和决策力,他们不仅关注企业的短期业绩,更注重长期战略的规划和实施,通过内部改革、优化管理、调整战略,引领企业稳健前行,保持了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此外,企业家在实干中更注重创新与变革,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仅仅依靠传统的经营方式难以保持持续的竞争力,因此,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业务模式、管理理念和市场策略,带领企业奋力拼搏、力争一流,实现质量更好、效益更高、竞争力更强、影响力更大的发展。这种优秀企业家精神是全社会的宝贵财富,将鼓励企业家不断做大做强、开拓创新,努力成为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王蕾,作者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商业大学基地研究员,本文为教育部思政专项20JDSZK135阶段性成果)
来源: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