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清松/输电线路建设难于上青天?
黄清松/台电公司前专业总工程师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仙李白的名作,以笔者曾经投入输电网路建设40年的经验,真的是贴切的写照。日前看到媒体专访台电公司曾董事长谈到电网建设之重要性,心有戚戚焉,乃为文发抒内心感触。
输电线路一般可分为架空铁塔线及地下电缆线两大类,台湾地区地狭人稠,除了人迹罕至的高山峻岭及溪河海边,还有新建铁塔线路的空间,一般输电线路地下化已经成为主流,尤其都会区及科学园区。但是地下还有其他管线密布,是电缆线施设最大的困难,瓦斯、电信、自来水、污水、雨水、配电馈线等都是需要礼让的管线,捷运、高铁、台铁等地下车道,桥梁基桩,河川堤防等如有抵触,也都需要回避。
因此,输电缆线常常只能透过潜盾机钻掘,而输电洞道内径高达6米,甚至超过捷运的洞道,深度动辄在30米以上,甚至超过50米。地下涌水沙的阻绝、漂流木或坚硬岩盘的破除,局限空间空气品质维持,就成为最大的风险挑战,一米一米往前推进都很困难,所以说『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实不为过。
话说回来,架空铁塔线具有传输量大及成本较低的优势,尤其没有道路可通行,或是道路崎岖狭窄,无法埋设地下电缆的山区及田野,长距离电力传输只能靠架空铁塔线。例如横越中央山脉的东西干线及贯穿南北的三路干线,都是台湾长期以来繁荣发展的经济命脉。但是架空线路有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施工环境恶劣困难,即使可以克服,路权的取得却常常在台电第一线人员的额头,留下一道又一道岁月的刻痕。
五十年代一条线路笔直到底的最佳状况已不可得,取而代之的是迁就好不容易取得的铁塔用地,为闪避线下业主的陈抗,线路成为弯弯曲曲蛇行的样貌,线路长度、铁塔座数、技术难度及成本都因而大增。
尤有甚者,许多既有送电线路所在位置本为郊区乡野,因都市扩张陆续开发兴建成新兴社区,如果线路需要更新改建,就会面临迁移的要求;而且距离永远都是问题,即便距离已经足够让电磁场衰减到趋近于零,周边民众还是要求离得越远越好,最好打开窗子看不到线路;如果从宫庙或是灵骨塔前后通过,也常被以影响风水为由遭到拒绝。
以强化超高压第一路北部段送电能力的板桥~龙潭线新建工程为例,约40公里长,105座铁塔,几乎已经被赶到无路可退,只能不断与周边利害关系人沟通折冲,最终取得谅解,于是从规划设计到完工送电,就整整耗费18年。10年磨一剑,台电超过18年才牵成的却不只如此,为拚输电令人白了少年头。
输电线路建设难于上青天,但是一旦铁塔竖立,登塔架线,青天总是近在咫尺。电力建设攸关国家经济繁荣,打造社会用电命脉的使命感,代代传承至今不曾消减,笔者有幸曾参与其中,我感佩默默付出的工作团队,也期待大家灯火通明之余,能够给上山下地,汗流浃背的输电建设从业人员多一点支持鼓励。
●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欢迎投书《云论》让优质好文被更多人看见,请寄editor88@ettoday.net或点此投稿,本网保有文字删修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