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勋、马斯克、李飞飞、孙正义及雷军抢跑入局,这个赛道真香
从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世界机器人大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再到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人形机器人成为2024年展会现场最靓的“仔”。
2024年被业界称为具身智能元年。
这一年,不仅企业融资数量突增,融资金额也频创新高。
放眼全球,一众巨佬针对人形机器人也频频发声,抛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分析。
亿欧网结合公开资料,整理了黄仁勋、马斯克、李飞飞、孙正义及雷军,这些活跃在业界、学界及投资界的意见领袖们,看看他们对于人形机器人的最新态度。
一、黄仁勋:机器人时代,AI的下一波浪潮是“物理AI”
在AI发展热潮中,作为英伟达创始人的黄仁勋,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影响着人们对市场与产业发展方向的判断。
作为机器人产业积极倡导者,黄仁勋在多个场合发表了关于AI未来发展方向的看法,多次强调AI与机器人融合,人形机器人及物理AI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2024年3月份,英伟达CEO黄仁勋在GTC 2024《见证AI的变革时刻》主题演讲中表示,“AI的下一波浪潮是人形机器人”,并在此后的多次采访中指出未来人形机器人会和汽车一样普遍,售价不会超过1~2万美元。
今年6月份,黄仁勋在Computex2024(2024台北国际电脑展)上发表主题演讲,分享了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助推全球新产业革命。在谈及机器人时,他认为机器人技术将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日益融入日常生活,机器人时代已经到来,AI的下一波浪潮将是“物理AI”,即能够理解并融入物理世界的智能系统。他指出“有朝一日,移动的物体都将实现自主运行。”
黄仁勋认为,机器人技术不仅限于人形机器人,而是涵盖了更广泛的机械化和自动化领域,并指出未来机器人将遍布所有工厂,实现工厂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并在多个行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他的构想中,下一个由机器人工厂内的机器人制造的高产量机器人产品可能是人形机器人,因为它们最容易适应人类社会和环境。
作为英伟达的掌门人,黄仁勋也在行动上积极引领英伟达追赶AI趋势,英伟达用于模拟应用的NVIDIA Omniverse平台、Project GR00T人形机器人通用基础模型、Jetson Thor机器人计算机、NVIDIA Isaac平台等多项产品,均与机器人有关。
比亚迪电子、西门子、泰瑞达等公司也正在将英伟达自主机器人技术集成到自家工厂中。
展望未来,机器人会去往何方?
从黄仁勋的发言中可以看到智能化、人形化将是机器人未来的一个重要趋势,其应用场景将会多元化、普泛化,对于影响机器人发展的关键AI技术,黄仁勋强调了“具身智能”的重要性,认为这是未来AI发展的关键方向。
具身智能指的是有身体并支持物理交互的智能体,其中人形机器人是标杆产品。这种智能体需要具备听懂人类语言、分解任务、规划子任务、移动中识别物体以及与环境交互的能力。
二、埃隆·马斯克:人形机器人将成为工业主力
作为前沿技术的积极推动者与市场发展的弄潮儿,与黄仁勋一派叫好相比,马斯克对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看法显得更加务实,在过往发言中,既表现了对AI改变人类未来的积极向往,也对其潜在的风险表示了担忧。对于人形机器人,马斯克的态度经历了初步探索时的隐忧到深入研究时的积极面对,再到积极推广的过程演变。
“人工智能远比核弹危险得多,摧毁人类不需要任何思考。”“AI发展速度前所未见,希望人形机器人‘善待’人类”。
2021年年初,马斯克在特斯拉总部的高管会议上提议“我们应该认真打造一款机器人”,自此特斯拉内部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划人形机器人Optimus的制造。
马斯克曾提出,人类本质上是“肉体”版的通用机器人,或许是在设计Optimus机器人过程中,马斯克对人形机器人有了更深的了解,态度变得更加积极,他开始更多地谈论人形机器人在未来社会中的应用,包括在家庭和工业领域的使用。
他预测,未来机器人的数量可能会超过人类,并设想每个人都将拥有一个机器人,承担家务、陪伴孩子,甚至在火星上进行开拓工作。
“人形机器人将成为工业主力,未来预计达到100到200亿台。”"我们不能盲目乐观或过度悲观。即使有10%到20%的可能性会出现一些令人担忧的情境(例如AI毁灭人类),但我更看重那80%的积极可能性,未来人形机器人将普及到每一个人的生活中,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推手“。
到了2024年,马斯克的态度变得更加明确和积极。他在多个场合强调了人形机器人的重要性,并预测它们将深刻影响经济和社会生活。
“Optimus机器人比汽车小得多,如果实现量产,成本将低于1万美元”。“未来机器人将超越人类,AI新时代即将来临”。“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出现,商品和服务的成本将会趋近于零“。“有80%的概率实现极度繁荣,但同时也存在20%的‘毁灭’可能性,我必须有意去暂时忽略AI带来的潜在威胁,才能睡得好”。“也许未来会有一些关于生活意义的危机,因为电脑可以比你做得更好。“
态度的转变并不意味着特斯拉在推进Optimus(擎天柱)项目过程不存在挑战,马斯克曾在多个媒体访谈中提到人形机器人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创业公司很难生产人形机器人,原型容易,批量生产很难”。“未来每年预计可以生产10亿台以上,但一半资源都要花在手部的研发上”。“全球电机供应商众多,但竟然没有一款电机适用于人形机器人,也没有一款齿轮箱能满足尺寸需求“。“目前唯一一家能从AI 盈利的公司就只有卖芯片的英伟达,。AI投入大,AI 的投入成本目前的确比产出高,毫无疑问“。
从行业的旁观者到入局者,马斯克对人形机器人的发展认知变得更加清晰,尽管面临种种挑战,依然对人形机器人发展抱有乐观态度,在他看来,人形机器人的大规模落地、多场景应用将是大势所趋。
当前我国人形机器人还处于起步探索期,量产难、供应链不完善,手部研发痛点及烧钱快不止是特斯拉也是是目前行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据了解,目前多家人形机器人企业已步入小规模量产阶段,年出货量在300~500台左右,主要集中在早期的工业化测试类、科研类需求,尚未实现真正的规模性商业化需求。
据红星新闻消息,优必选算法高级工程师秦文龙认为从小规模量产跨越到大规模,或将发生在近2-3年里。
猎豹移动董事长兼CEO傅盛此前向媒体表示:双足机器人真正落地到产线上工作,没有三五年不可能。
7月22日,马斯克在旗下社交媒体X上表示,“真正可用的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将在明年实现小规模生产,并被用于特斯拉内部,希望能够在2026年实现大规模量产,并向其他公司提供。”
在供应链上,据央视财经报道,全球约38%的人形机器人供应链企业集中在中国,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地纷纷建立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
优必选科技副总裁、研究院执行院长焦继超此前向媒体表示,研发迭代和上游供应链规模起来后,今年人形机器人价格整体比去年下降了40%~50%。这一现象体现了在业界不懈努力下,人形机器人供应链日趋完善,我国机器人产业基础也在不断壮大。
在手部研发上,对于人形机器人来说灵巧手的技术和成本问题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难点。灵巧手需要具备高精度的控制能力和复杂的运动规划能力,以实现精细的操作和灵活的交互。然而,目前灵巧手在灵敏度、承压能力以及关节能力匹配运动规划方面仍存在技术瓶颈。此外,灵巧手的制造成本也相对较高,这不仅增加了整体人形机器人的成本,也限制了其在市场上的普及和应用。
投入大、烧钱快是科技发展前期的必经过程,相信未来,当大规模量产到来的那天,这一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三、李飞飞:空间智能,是计算机视觉和实体智能体的下一个前沿
李飞飞,著名华裔计算机科学家,也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斯坦福大学以人为本人工智能研究院(HAI)院长、AI安全委员会成员,曾担任谷歌云AI首席科学家、推动Google AI中国中心成立、并长期统筹谷歌云AI、谷歌大脑以及中国本土团队工作。
作为AI领域的领军人物,其发言和研究对于理解机器人和AI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在过往发言中,李飞飞教授对机器人和AI发展持乐观态度,她特别强调了空间智能在未来AI发展中的重要性,并认为这是推动机器人变革的关键因素。
今年5月份,在美国旧金山彭博科技峰会上,李飞飞表达了对人工智能未来的乐观态度,她认为这项技术所拥有的积极影响尚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她提到“对人工智能持悲观主义”这一说辞被媒体普遍夸大。
“我担心灾难性的社会风险,也担心过度炒作,人类灭绝的风险。我认为事情已经失控了。虚假信息和错误信息对民主进程的影响、劳动力市场的转变、有偏见的隐私问题等,这些才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真正社会风险。”
“我对于过度炒作人工智能可能导致人类灭绝的风险感到担忧。”“人工智能有诸多方式可以让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变得更好。我深感遗憾,我们并未给予那些真正致力于用创造性方式为世界带来好处的人们足够的发言权。”
李飞飞认为空间智能是实现机器人变革的关键技术,也是AI发展中的一块重要版图,其发展将对多个领域产生影响。
9月14日,李飞飞的创业公司World Labs,正式官宣启动,致力于构建能够感知、生成并与3D世界互动的大型世界模型的空间智能公司,成立3个月已完成两轮融资,估值超10亿美元(约合72.6亿元人民币)。
关于空间智能,李飞飞介绍道:“计算机的物理世界是通过摄像机看到的,而计算机大脑则位于摄像机后面。将愿景转化为推理、生成和最终的交互需要理解物理结构、物理世界的物理动力学。这项技术被称为空间智能”。
在接受彭博最新采访中,李飞飞表示,人类的空间智能,是一种理解、推理、生成,甚至在一个3D世界中互动的能力。英伟达高级计算机科学家Jim Fan直言,“空间智能,是计算机视觉和实体智能体的下一个前沿。”
“人类智能可以简要归纳为两大智能,「语言智能」和「空间智能」。虽然语言智能备受关注,但空间智能将对AI 产生巨大影响。”“每一个机器人都是一个移动的智能体,作为移动的媒介,就像人类和动物一样,我们利用空间智能在世界上移动并与之互动。因此,当这项技术成熟时,机器人革命即将开始”。
李飞飞将人类智能划分为语言智能和空间智能,虽然以ChatGPT为代表的语言智能备受关注,但空间智能将对AI产生重大的影响。在官博介绍中,World Labs 的诞生是为了构建“大世界模型”(LWM),感知、生成3D世界,并与之进行交互。
从一定意义上说,语言智能,可以让机器与人类通过语言进行交流和互动,当空间智能发展到一定程度并应用于机器人领域,机器的智能化水平将大幅提高,能够理解并与物理世界进行自如的互动,实现AGI甚至ASI。
四、孙正义:10年后,ASI(超级人工智能)时代就会到来
孙正义是日本软银集团的创始人兼CEO,从籍籍无名到日本首富,孙正义凭借其独到的战略眼光及投资决断力被誉为投资教父。作为国际知名的投资人,其投资动向及关注点影响着金融界及业界对科技及社会发展方向的判断。
早在2017年2月,孙正义就关注到人工智能及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孙正义声称在接下来的30年内,超级智能机器人的数量将超过人类,届时将有逾1万亿件物品被接入互联网。
近年来,孙正义也持续关注AI及机器人的发展,在多个场合表现出对人工智能及机器人发展的积极态度,总结其发言,孙正义一方面表达了他对超级人工智能时代到来的向往,另一方面也强调了软银要成为推动这一过程的关键角色及投资AI领域的决心与信心,他认为未来超级智能机器人将解决人类无法解决的问题。孙正义多次提到未来人工智能发展将实现巨大飞跃,智能水平将远超人类,并将深刻影响社会的各个方面。
在2024年6月21日软银年度股东大会上,孙正义表示未来3到5年我们将实现AGI(通用人工智能),比人类聪明一到十倍,10年后,ASI(超级人工智能)时代就会到来,人工智能将比人类智能聪明一万倍。
“30年后我们将和100亿机器人一起生活“。“智能机器人产业是重启日本经济的关键节点,日本智能工业机器人产业面临“iPhone时刻”。“通用人工智能(AGI)将在10年内成为现实,并将比所有人类智能的总和还要聪明十倍。他还提到了超级人工智能(ASI)的概念,称其将在20年内实现,并将比人类智能高出1万倍”。“10年后,比人类智能聪明一万倍的人工智能将出现,他称之为ASI(Artificial super intelligence)。他首先谈到了AGI(通用人工智能),认为这项技术将在未来三到五年内问世,可能达到比人类聪明一到十倍”。
在2024年软银第44届股东大会上,孙正义明确表示实现ASI是他此生要做的事,软银集团致力于打造一个超级人工智能时代,他认为ASI时代,智能化技术及超级智能机器人可以帮助解决人类无法解决的问题,超级智能机器人也将在多个场景得到广泛应用,可以帮助人类打扫屋子、陪孩子一起玩耍,甚至治疗癌症。
“Pepper和其他类似的机器人将在未来扮演重要角色,从家庭助手到商业领域的客户服务和互动”。“AGI时代人类应该携手人工智能创造新的生活,希望软银集团成为世界上利用人工智能最多的集团”。“软银集团计划打造一个“超级人工智能”时代,届时该公司芯片将支持一个由机器人和强大数据中心组成的生态系统,可以治疗癌症、打扫房屋和与孩子一起玩耍”。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孙正义理想机器人王国的建造并没有那么顺利,2014年软银推出了针对智慧家居市场的家用人形机器人Pepper,2017年,软银更是收购了“网红”机器人公司波士顿动力。
然而,Pepper和波士顿动力在软银手中的发展并不顺利。与Pepper机器人在全球享有盛誉形成反差的是,但Pepper从未取得规模化变现上的成功,外界甚至一度盛传Pepper已停产。波士顿动力后期也被软银出售给现代汽车80%股份,软银仅保留20%的股份。
Pepper和波士顿动力短期遇挫并不影响孙正义对机器人赛道的长期看好。软银2021年世界大会上,孙正义再度官宣了软银在机器人领域的两大新动向——推出新一代功能更强大的智能仿生机器人Smabo以及与擎朗智能合作推出新一代智能送餐机器人Keenbot。
据公开资料显示,除了配送机器人擎朗智能,软银还投资了云端智能机器人达闼科技,工业移动机器人优艾智合,手术机器人思灵机器人以及康复机器人傅利叶智能等等;这些企业囊括了目前机器人行业中的几大热门领域。
结合软银近几年对各类机器人企业的投资可以看出,相比直接参与机器人的研发制造,今后软银或许将更多地以投资相关企业的形式出现在机器人领域。
超人工智能时代与超级智能机器人的到来确实会像孙正义所言给机器人发展及人类社会带来诸多机遇,帮助人类解决很多问题,但我们也不能过于乐观,正如马斯克与李飞飞所言,我们也应对其负面影响保持一定的关注,理智看待技术的发展。
五、雷军:人形机器人潜力大,技术集成度高难度也最大
汽车、3C制造等工业领域被视为是目前人形机器人落地的首要场域,作为新晋汽车厂商,小米早在2015年起便开始涉足机器人业务,并逐步构建起具身智能的生态系统,其产品涵盖了从仿生四足机器人到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的多个方面。
作为小米集团的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在多个场合发表了关于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见解和小米集团的战略方向,在其发言中,雷军非常看好人形机器人的潜力,但同时也指出目前人形机器人发展面临着一定技术难题及产业发展问题,难度也大。
在2022年8月11的小米发布会上,雷军肯定了人形机器人的潜力,表示小米“极度看好智能机器人在生活、工作中的应用。但同时雷军也指出了目前人形机器人发展更多的问题。”
技术侧,他认为人形机器人是技术集成度最高、难度最大的领域之一,人形机器人需要突破多项关键技术,包括仿生感知认知技术、生机电融合技术、视觉导航技术等。
产业侧,在发布会上雷军坦言面临着成本和量产问题,他指出,“目前人形机器人的成本每台高达六、七十万元,尚无法实现量产。关节占到机器人50%以上的成本,其中又以减速器为重点。由于技术壁垒高,导致赛道玩家稀少,从而使上游核心零部件的需求减少、成本居高不下”。
在机器人未来发展上,雷军明确认为未来人形机器人一定会走入生活,并强调小米在智能机器人领域还处于刚刚起步的第一阶段,仍有很大进步空间。
此外,2023年两会期间,雷军也提出了关于推动仿生人形机器人快速发展的建议。他建议鼓励扶持相关科创产业链,推进仿生人形机器人产业规划布局,支持整机企业牵头创建国家创新联合体,加强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并构建仿生人形机器人开放产业生态,加速场景应用培育。
从小米一贯的商业策略来看,跟随、跟进、超越是其一贯熟悉的打法。
从雷军的发言也能看出,其对机器人赛道前途的看好,但同时他也清楚的认识到行业核心问题。也许,随着行业问题的逐渐解决,小米会加快其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投入。
“小米加步枪,战火铸辉煌”。这是雷军的强项。
机器人领域发展前景是光明的,道路也是是曲折的。
综合业界、学界及金融界各位大佬发言来看,他们一致看好AI及机器人的发展潜力,尤其是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但同时多位大佬也指出了机器人发展面临的技术、产业问题。
具体而言,在技术上,人形机器人仍面临着智能化水平不足、交互能力差,场景验证尚不明确等问题;产业侧,面临着产业链不完善、产业集群发展不足问题,种种问题导致人形机器人面临着量产难、成本高的问题。
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机器人领域的发展既需要技术侧加快空间智能、具身智能关键技术的攻关,也需要产业侧不断完善产业链条、加快产业集群建设,同时也需要政府的政策、资金的支持及引导。对于准备躬身入局或者已经入局的企业来说,需要坚信夜色难免黑凉,但前行才会看到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