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羊钱鞭广场舞 跳进非遗项目

流行于宁夏中宁县黄羊古村落的「黄羊钱鞭」,2021年5月被认定为大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主要在农历春节、喜庆节日或农闲时表演,日常里则是村民自娱自乐的健身舞蹈。(蓝孝威摄)

「赏悦宁夏·非遗之旅」两岸暨香港新闻交流活动7月8至12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举行,走访位于银川市西夏区的赵桂琴刺绣工作室。图为工作室绣娘指导学生刺绣。(蓝孝威摄)

大陆许多地方的大妈、大爷热爱跳广场舞,但是把广场舞跳成大陆国家级非遗项目,可就不简单。在宁夏中卫市中宁县黄羊古村落,数十名村民伴着轻快的旋律、身着盛装,手握两端绑着红绿彩穗的塑料胶管,双脚跟着鼓点变换着十字步,眼神灵活地配合著身体扭动,舞起非遗级别的「黄羊钱鞭」。

「赏悦宁夏‧非遗之旅」两岸暨香港新闻交流活动8至12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举行,深圳大学、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两岸暨香港的大学生与媒体,10日一起走访位于中宁县黄羊古村落,体验大陆国家级非遗项目:黄羊钱鞭和中宁蒿子面。

在中国古代,「鞭子」曾是农耕地区群众唤牛耕地和北方民族狩猎放牧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一根手指粗细的圆木棍,两端拴上若干枚铜钱,便是吉祥的「钱鞭」,舞鞭时能产生清脆的响声,后来这种「黄羊钱鞭」也就作为庆祝丰收、祈求平安的仪式被流传下来。

1975年出生于宁夏中宁县余丁乡黄羊村的刘自寿,是「黄羊钱鞭」第五代传人。2021年5月被认定为大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主要在农历春节、喜庆节日或农闲时表演,日常里则是村民自娱自乐的健身舞蹈。

刘自寿展示,传统的黄羊钱鞭是长约80公分、直径约为4公分的木棍或竹竿,在两头的杆茎上刻有空槽,槽中各穿一对铜钱,两端杆头再分别扎上红、绿色的麻缨,木棍或竹竿的周身漆成红绿两色的环纹。表演者多穿比较喜庆的红、黄、粉色绸缎宽松服装,女性头饰用红、粉或绿色的方丝巾,男性头饰则用纯白的长方形毛巾。

刘自寿向学生讲解「黄羊钱鞭」的舞法,「首先咱们先是中间磕一下,在一边的下端磕一下,在一边的上端磕一下,手分开加一下。一二三四,二二三四,很好!迈左脚的时候要看右上角,迈右脚的时候要看左上角,明白了吧?」当节奏愈来愈快,有些人动作已跟不上拍子,手忙脚乱,自己都哈哈大笑。

此外,中宁蒿子面以高筋面粉、蒿面为原料,加上精盐、香油以及枸杞,经过揉面、擀面、切面等工序,最后淋上酸汤和肉燥即可上桌,从明朝流传至今已有360多年历史。蒿子健胃清热、枸杞护肝明目,具有食疗价值。

数百年间,中宁蒿子面形成独特的文化。为老人祝寿时吃的蒿子面称为长寿面,意寓老人健康长寿;在新婚第二天吃的蒿子面叫喜面,意寓新人情丝不断;在孩子出生百天(或满月)时吃的蒿子面叫吉利面,意祝孩子长命百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