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发力稳增长怎么看

(上接04版)

近年来,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越来越多金融活水流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支农支小再贷款、抵押补充贷款、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碳减排支持工具、保障性住房再贷款……适配高质量发展要求,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箱与时俱进、日益丰富,目前已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近20项。  这些工具效果如何?10月末,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4.23万亿元,同比增长13.6%;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3.17万亿元,同比增长21%;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3万亿元左右……  在机器飞转的车间,在瓜果飘香的田间,在人潮如织的商圈,金融活水正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滋养和动力。  多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围绕实体经济发力,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助力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促进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新动能加快形成。  当前,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国内市场有效需求不足,金融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支持,有着重要意义。  应该看到,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还有不少空间:如何更好满足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资金需求,普惠金融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农村金融需求如何充分挖掘……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将持续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切实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提升金融服务对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动态平衡的适配性和精准性。  围绕国家经济发展目标,瞄准高质量发展方向,金融业将不断优化资金投向,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有力支撑。

(三)

利率是资金的价格,也是货币政策调控的核心。  今年10月,一家东部沿海的家具制造企业,从银行申请了一笔400万元的贷款,由于贷款利率下降,较去年可以每年节省利息支出2万多元。  在广州工作的黄女士,眼见房贷利率逐步下降,200万元的房贷能节约总利息近10万元,决定不再观望,准备买下工作后的首套房产。  今年以来,无论是企业融资,还是居民买房、消费,贷款资金成本更低了。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5%左右;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为3.15%左右,均处于历史低位。  经过数年的实践探索,我国已基本建立起市场化利率调控和传导机制。2019年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改革完善以来,我国利率传导机制进一步打通。  今年以来,1年期LPR已累计下降35个基点,5年期以上LPR已累计下降60个基点。在此带动下,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行。  拉长时间维度,我国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已从2019年的“5”时代,来到2024年的“3”时代。  贷款利率处于历史低位,这意味着什么?  作为贷款利率定价的主要参考基准,LPR的每一次调整,都直接影响企业和居民的融资成本。  以房贷为例,10月末,绝大部分存量房贷利率完成批量下调,存量房贷利率平均下降0.5个百分点左右,每年减少家庭利息支出1500亿元左右,惠及5000万户家庭。  年内三次LPR下降有利于激发信贷需求,让稳增长的政策效果逐步显现。社会融资成本的下降,有助于减轻企业和居民利息负担,激发企业投资意愿,增强居民购买力,提振经济增长动能。  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围绕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包括明确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为主要政策利率,规范手工补息等。  专家认为,一系列举措有利于完善市场化的利率形成和调控机制,不断疏通利率传导的堵点,助力市场化的利率“形得成”“调得了”,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进一步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质效。

(四)

当前,正是谋划明年政策的关键时期,货币政策走向备受关注。  不少业内专家的观点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仍然将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  这背后的逻辑是:当前经济运行仍面临困难和挑战,外部不确定性也在上升,需要货币政策持续发力,畅通实体经济血脉。  在《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中国人民银行谈及下一阶段的思路时,强调了坚定坚持支持性货币政策的立场。“加大货币政策调控强度”“提高货币政策精准性”等成为金融稳增长、支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面临内外部复杂形势,作为两大宏观调控手段之一,我国货币政策任务艰巨。  短期和长期、稳增长和防风险、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实际上,平衡好多重目标一直是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  今年9月以来,针对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等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金融管理部门推出了一揽子支持经济稳定增长的政策,不仅有降准这样的总量型工具,也有降息这样的价格型工具,还推出了不少新工具。不少举措直面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挑战,比如针对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优化调整了多项房地产金融政策,创设了支持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两项工具。  一揽子增量政策,多箭齐发,体现了稳经济、稳预期、惠民生的坚定决心,市场作出了积极反应。  在专家看来,这些政策并不是“急就章”,也不是进行简单的政策刺激的短期行为。在这一揽子增量方案中,不仅有短期扩需求的方案,同时还有推动改革和结构调整的方案。  例如,完善存量房贷利率动态调整机制,从制度层面推动解决新老房贷利差拉大问题;又如,支持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两项工具,稳住预期和信心,促进直接融资平稳发展。  一系列金融改革发力向前,我国货币政策力图塑造有自身特色的传导机制,面对经济不同周期均能有效发挥作用。  立足当下和未来,如何让货币政策更好促进稳增长?中国人民银行已经释放出鲜明信号:  ——目标体系方面,将把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作为重要考量,更加注重发挥利率等价格型调控工具的作用;  ——执行机制方面,会持续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在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  ——传导机制方面,要不断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提升金融机构的自主理性定价能力,增强与财政、产业、监管等政策取向的一致性,进一步提升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  可以预见,未来的货币政策将继续加大逆周期调控力度,不断提升支持实体经济的精准性、有效性,为经济稳定增长、结构优化调整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新华社北京12月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