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线人物/沈伯洋收养爱女历时2年 从小介绍「肚子妈妈」成就没血缘的家
记者杜冠霖/台北报导
民进党立委沈伯洋是认知作战专家,也因为强硬的问政风格、对认知作战的见解等,常常成为讨论焦点,日前在家中直播、与支持者严肃讨论国会议案过程时,沈伯洋的三岁爱女麻糬突然出镜一句「把拔晚安」,可爱模样融化了不少网友的心,特别的是,沈与女儿并没有血缘关系,他接受《ETtoday新闻云》专访时也透露复杂的收养过程和温馨父女情,展现他「铁汉柔情」的一面。
周三上午,沈伯洋在外交及国防委员会中间的休息空档接受专访,顶着他的招牌卷毛发型进到国会办公室,嘴上还对稍早的质询内容念念有词,并不时翻出手机关注法案进度,讨论认知战相关的议题时,沈伯洋一样一脸严肃,对相关的理论、实务侃侃而谈,但当专访的题目问到他的宝贝女儿,沈伯洋脸上就挂着大大的笑容。
▲民进党立委沈伯洋专访。(图/记者林敬旻摄)
历时两年的程序,沈伯洋2021年如愿收养一名13月大的女婴,谈到过程,沈伯洋坦言,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决定、参加说明会、书面审查、面试、花最多时间的上课、配对、媒合、共同试养、等待法院判决,这是个漫长过程,但非常值得,平常当父母怀孕期间也是买很多书、看资料,收养也是如此,过程中也是不断准备相关资料,只是时间更长一点,可能一到两年。
小孩很长时间只给老婆抱
而育幼院缺乏男性义工,沈伯洋透露,小孩成长过程中都是女性居多,因此对男性比较惧怕一点,很长一段时间都只给老婆抱、不给他抱,到后来愿意给他抱,甚至要他陪同一起睡觉、撒娇,但这样的状况在两岁前完全不可能发生,「除非我老婆不在呵呵,那她就没有选择了。」
沈表示,被收养的小孩心理多多少少有一些其他的issue,彼此熟悉的时间比较晚。需要很长时间培养依附关系,这比想像中困难,「一般的父母当然也需要做到,但收养当然要花更多时间。」
▼沈伯洋爱女。(图/翻摄自Facebook/沈伯洋)
沈伯洋求学时研究少年事件法,时常到少年辅导机关报到,20岁的他已经在心中埋下收养种子,「我们现在才帮他们,如果小孩刚生出时就帮不是更好?」沈透露,大学时做青少年相关的研究,以往就会去少年辅育学校等等做志工,可以看到很多家庭比较破碎、后来走偏了。
妻子、长辈有一道血缘关卡难以跨过
沈伯洋认为,即便在人生13、14岁帮他,都能够有机会改变,若有很多家庭父母无法继续照顾,能在更早阶段给予照顾一定更好,希望国人多多重视收养议题,台湾一年都有8百多个小孩需要被帮助,真正被收的大概就是2百,「比例上还是很多被送到国外,都是台湾人,希望大家互相扶持、帮忙。」
但当另一半和长辈都有心理关卡,如何迎接别人的生命?在与妻子交往期间,沈伯洋就提过收养的想法,但直到婚后多年求子不顺,夫妻俩正视这个议题,妻子、长辈始终有一道血缘的关卡难以跨过,直到沈伯洋鼓励「我跟妳也没血缘关系,一样很相爱。」两人便向励馨基金会递交申请,缴交自传、推荐信、财力证明,之后还有收养课程、社工家访、心理评估等,「但我觉得审查严格是好事,程序漫长是必要的。」
▼沈伯洋爱女。(图/翻摄自Facebook/沈伯洋)
近3年过去,这样「没血缘却依旧相爱的家庭」找到彼此最舒适的相处模式,为顾及宝贝女儿的心情,沈伯洋夫妇也决定未来不再自然生育,但对于敏感的身世议题,会不会忧心小孩长大后反弹?沈伯洋夫妇也决定依照基金会的课程,从小就向女儿坦白身世。
女儿明确知道我们不是她的父母
「她已经知道了,只是不知道她懂不懂」,沈伯洋表示,研究都发现越早知道越好,有些小孩在后来发现会生气、愤怒或是把情绪藏在心里,因此即便听不懂也要告诉她,虽然一两岁的时候听不懂,「但长大后她了解到这件事情能够豁然开朗、了解到我们一直有告诉她,心中就不会有那种怨怼。」
夫妻俩用「肚子妈妈」的概念对孩子解释生母角色,看照片时也经常提及,沈伯洋表示,「我们很明确告诉小孩不是生她的父母,她认定我们是她的父母、但也明确知道自己是别人生的」,沈也透露,「小孩最常问她是不是阿嬷生的、是不是姑姑生的?」就要跟她解释她有一个「肚子妈妈」,虽然到这边她就听不懂了,但这是对收养小孩心理最健康的方式。
沈伯洋自信的表示,小孩明确知道这就是自己爸妈,即便不是生她的父母,那又如何?即便未来有人贴标签,她也能马上反击「这不是很正常吗?」因为她的心态建立得很好,所以所有学术研究都说越早讲越好。
而许多和沈伯洋夫妇一样的收养家庭,最在意的就是和原生家庭的距离。沈伯洋笑称,这部份很多人会有误解,「很多人想说会不会像是八点档一样抢小孩?」但通常来讲,机构一定会确保要把小孩出养,才会走后面的程序,程序当中可以反悔,但若是进入到法院判决阶段,法律上就是你的小孩。
沈伯洋透露,也有一些家庭比较破碎,或可能有一些状况,但成年之前原生家庭跟小孩只能在机构见面,不能私下约去玩,要在社工陪同的状态下,并由机构评估。沈表示,若评估认为小孩的状态不适合那么密切的接触,也会通知原生家庭应该缓一下,会有相关机制保护,两边也有良性互动,也会固定寄小孩的影片跟照片给原生家庭,让他们知道小孩子过得很好,无需太过担心。
「原生家庭一定是希望小孩过得好」,沈伯洋认为,大部分原生家庭在连络过程中,只要看到小孩过得好就能够安心,而不是争执或是抢的状况,「这对小孩来说也是幸福的,原来的家庭也很关心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