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救恩之光教會

【文‧邱建顺】

位于北区进化路的基督救恩之光教会,清水模外观低调不张扬,却总能吸引路过的人忍不住多看两眼。事实上,这两栋由7座桥相连接的建筑,出自同是基督徒的建筑名师廖伟立之手,曾获「远东绿建筑奖」、「台湾建筑佳作」等多项建筑奖的肯定。

浪子回头成为神的仆人

2022年10月,基督救恩之光教会成为台中市艺术亮点家族的一员,也是台中市第一个成为艺文推广据点的教堂。关于这座至美建筑背后的故事,正是教堂催生者张则义牧师见证神的恩典过程。

创办基督救恩之光教会的张则义牧师,出生于基督徒家庭,但在成长阶段曾一度迷失自我。直到接近而立之年,才猛然醒悟浪子回头,报考中台神学院,开始宣传福音,聚会地点从神学院教室,辗转至莒光新城的租赁处,再迁至同样位于进化路的旧会堂。随着教友人数不断增加,空间逐渐不敷使用,加上租金调涨,教会只能另觅他处。

张则义牧师之子,全职传道的张时斌主任牧师,谈起基督救恩之光教会现址缘起时指出,「回首建堂历程,每一步都见证了神的恩典。」1994年,一位独居老人向教会奉献80万元积蓄,推动了建堂计划的齿轮。2004年一名一生从未接触过教会的地方居民,决定售予教会一块未曾建筑过的处女地,让建教堂的地点有了依归。

张时斌主任牧师(右)希望更多人可以因为建筑的美启发信仰之美 【图‧张晋豪】

不仅如此,还有为了一圆设计教会梦想而来,同是虔诚基督徒的廖伟立建筑师,为教会带来「停在山顶的挪亚方舟」提案,并愿意奉献部分设计费以减轻教会的负担。在资金仍有巨大落差之时,张则义牧师在网路交换活动中收到1亿元面额的珍贵旧钞,种种事迹更坚定了他兴建教堂的信心,最终历时4年才大功告成。

在信仰中感受空间之美

基督救恩之光教会自2009年完工启用,慕名而来的参访者早已超过10万人次,而每年负责导览任务的尤之坚长老,对这栋建筑的每个角落有着说不完的故事。当踏入教会后,首先引导参访者认识教会左右两栋建筑,分别代表着「理性」和「感性」两大空间,前者是电梯、楼梯、厕所、管线的集合,而后者则是会堂、教室和办公空间,呼应着神对人脑创造的安排。

再来是吸引无数新人前来拍摄婚纱取景的悬臂楼梯,不同的形状设计隐喻人在面对信仰时的4个阶段,包括:「顽固石头」、「半信半疑」、「旷野之路」、「与神同行」,最终才能抵达凌驾在「理性」和「感性」之上。以山顶挪亚方舟为主意象的顶层主堂,也是人遇见上帝的「神性空间」,不只外型如同方舟般,内部也如《圣经》所记,分为上、中、下3层,建筑顶部则采用钛锌板包覆,无一处不是细节。

除此之外,教会空间还有许多亮点,像是连接「理性」和「感性」两大空间的7座桥,包括:光明之桥、羊门之桥、善牧之桥等,代表着上帝7个自我介绍。其他,还有1楼中庭水墙,象征着流水如信仰般缓缓进入人心,在水瀑下方五饼二鱼池的马赛克磁砖,更是教友们亲手黏贴而上,展现出众志成城的力量。

人文之美 艺术亮点

谈及加入台中市艺术亮点的初衷,尤之坚长老说,是为了给教会所成立的城市之光关怀协会的长辈们,一个发表创作成果的平台。2005年成立的城市之光关怀协会,20年来深入邻舍、关怀社区。2013年开始,协会与台中市政府社会局合作设立方舟长青快乐学堂,周一至周五教会作为活动据点,为邻近社区长辈提供照顾服务,2015年时还一举拿下第一届金点奖「全国社区照顾关怀据点」表扬的肯定。

值得一提的是,基督救恩之光教会还与大专院校配合,像是与逢甲大学通识课程合作,为协会岁末围炉活动进行募资,今年已迈入第6年,学生们透过实地采访协会的长辈们,撰写企画文案完成募资目标,还邀请校内的口琴社、魔术社、布袋戏社等社团为尾牙增添乐趣。尤长老指出,教会的人文之美与空间之美相得益彰,增添了教会的艺术亮点。

教会每周为长者举办手作课程等活动,曾获第一届金点奖肯定。 【图‧张晋豪】

美是动力 交流的平台

张时斌主任牧师强调,「美是信仰里很核心的部分,希望更多人因为这栋建筑的美而被吸引进来,先从心里让生命慢慢地变美,再进而认识信仰之美。」一如张则义牧师打造「无墙的教会」的初心,教会不只是信徒们聚会的所在,更是一个人与人交流互动的美好平台。

【完整内容请见《文化台中》第5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