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万本书变碎纸 出版业苦撑

卖不出去的书会被书店退回出版社,最后送到回收场销毁。(李赫提供)

前年略见起色的出版业,去年又再度往下探底。作家、稻田出版社社长李赫昨(16日)在脸书上贴出书送到回收场销毁的照片,只见白色的书页四处堆积,有的已经被切成碎条状。

李赫表示,「今天到回收场,看到除了我们出版社,还有其他出版社的书,回收场老板也说,2018年处理的量比过去多了很多很多。」他表示,这次是由于几年没处理库存,一口气消毁了几万本。

李赫表示,「现在环境跟以前不一样,书被退回进到仓库里,多半就没有再售出的机会。书堆在仓储的栈板上,一块栈板一年可能花几百元,其实只要卖掉一两本书就能回本,只是往往等了几年连一本都卖不掉,也只好忍痛销毁。出版业最残酷的现场,就在后端」。

出版圈的寒冬,究竟有多「寒」?根据财政部统计资讯,出版营业额从2010年的最高峰367亿元之后,一路下滑,2016年仅有185亿元,曾在杂志工作的作家刘扬铭就以数据比较,发现那年出版业者辛辛苦苦整年卖书的185亿元,竟然只是7-11一个月的营业额。

时报出版董事长赵政岷也表示,2018年时报出版营收比2017年减少1000万,下降3%,单书销售数字的跌幅又更大,「每一年都觉得到谷底了,但还是持续往下探」。

从文化部每年发布的「台湾民众阅读及消费行为调查报告」也可以看出,与前几年同期调查相较,12岁以上全体民众的平均纸本图书购书金额,2016年为941.7元,2017年上升到1113.1元,但2018年却大幅降低,仅有686.3 元。加上去年最畅销的丹布朗小说《起源》在台湾也没有卖破10万本,可见这个冬天对台湾出版业来说还十分漫长。

不过大块文化总经理吴可明表示,以大块而言,每年会固定有一定比例要销毁,但有的出版社是累积长时间一次销毁,因此回收厂的销毁数量不一定能当作书市状况的指标。但从确实的销售数字来看,出版业的确还是非常辛苦,「以往是一本书印量三千、五千,努力一点冲可以卖破10万本,现在是印个一、两千,用同样的力量做书,顶多也只能卖到2万本而已」。